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海申办奥运会”传闻背后: 擦亮全球体育城市名片 体育场馆密度仍待补足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29 1:59:4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追溯其信息根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上述信息可能只是“乌龙”。9月26日,上海宣布经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上海将作为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的主办城市之一,比赛将于2024年5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黄浦滨江举行,包括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和攀岩4个项目。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传闻所折射出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今年5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上海市就访问期间曾明确指出,“期待与上海的合作,相信上海会成为一座奥林匹克体育的城市。”

  因此,公众开始期待,在奥运会资格赛之外,上海是否在未来会与奥运会有更深的勾连?

  “奥运会是国际顶级赛事,举办奥运会考验着国家世界影响力和举办城市综合能力,上海具备强大的城市综合实力和承办奥运会所需的大部分硬件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上海在硬件条件上优势突出,但要想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除了筹措巨额资金、建设现代化和高标准的竞技场馆、交通等配套设施之外,上海未来还应该在发展市民体育运动、增强市民体质有更多作为。

  对于奥运会等全球顶级赛事来说,承办资金上的门槛一直是考验着全球竞争者的重要因素,但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市场收益上的成功似乎已经昭示着“办奥运必亏损”的规律有望成为过去式。

  今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报告称,北京冬奥组委收入153.9亿元人民币,折合约22.89亿美元;支出150.4亿元人民币,折合约22.37亿美元;结余3.5亿元人民币,折合约0.52亿美元。

  “组委会在积极组织收入、加强资金统筹、强化预算管理、落实节俭办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最终实现了收入盈余。”北京冬奥组委说道。

  报告显示,北京冬奥组委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国际奥委会资助37.8亿元,是国际奥委会按协议分配给主办城市的国际市场开发收入和电视转播权收入分成。

  二是市场开发收入111.3亿元,是北京冬奥组委根据《主办城市合同》,在国际奥委会授权下实施的国内市场开发和特许经营收入。三是其他收入4.8亿元,包括利息、收费卡和资产处置等各类其他收入。四是票务收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为保障涉奥人员和观众的健康安全,北京冬奥组委未销售门票,无票务收入。

  由此可见,资金已经不再是掣肘上海举办奥运会的唯一因素。但对于上海来说,举办奥运会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能力”,还有与之匹配的“奥运氛围”。

  从全球范围来看,上海在体育基础设施、城市体育氛围方面与伦敦、巴黎以及东京等全球顶尖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最大的一个短板就是我们的体育设施还是非常不足的,虽然现在各方面也都在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例如有一些创新的方法在屋顶、高架桥下,利用一些老旧厂房进行一些体育设施的弥补建设,这些做法都很好,但是可能在一些场地的规划或者建设资金的保障方面等等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上海副市长解冬在日前举办的“上海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坦承道。

  在这一背景下,解冬表示,上海正在研究,如何能结合上海整个城市的特色或现在所面临的现状,能够给予立法上的保障。

  “我们也相信,通过市人大在审议过程当中进一步的指导和支持,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更多听到市民大众对体育方面的一些需求要求,来给予我们更多建议和意见。”解冬说道。

  虽然在举办资质上仍有空间,但在业内专家看来,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今天,对于承担着“国际交往功能”的上海来说,承办更多国际顶尖体育赛事,也是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有力证明。

  “举办奥运会将大幅改善体育运动设施和交通酒店设施、吸引投资和新技术、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城市世界显示度、知名度和影响力。”曾刚告诉记者,举办奥运会资格赛等国际性重大赛事,对于提升上海在国际城市地位和自身国际化水平将大有裨益。

  以明年的奥运会资格赛为例,解冬介绍称,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场地有明确要求,即这四项比赛要安排在同一区域举办,同时要在城市中心、在能够体现城市特色景观的繁华地段搭建场地,要求现场观众可以近距离、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这些项目的独特魅力。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阶段,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在这一特殊时期,上海有必要借助申办奥运会,向世界表明中国对外开放、推动建立全球发展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强烈意愿和坚定决心,向世界宣示上海致力于建设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新定位和奋斗目标。”曾刚说道。

  与此同时,曾刚表示,举办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技术转化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物流和客运事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上海学习机会、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对外全方位合作,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新动力。

  以全民健身指标为例,解冬介绍称,目前上海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为29.6个,位居全国前列;从体育产业指标观察:沪上体育服务业占比达80%。与此同时他在前述发布会透露,上海今年将体育正式纳入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消费范畴,计划配送体育消费券4000万元。同时,《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曾刚则建议称,上海应该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方面入手,创造条件,让更多市民参与群众体育运动;改革体育教育机制,选拔、培育更多的专业运动员,大幅提高运动成绩。当然,还应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对外体育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擦亮上海全球体育城市名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