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名动天下的“第一把交椅”带出东西方交流往事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21 19:06: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近日,苏富比何鸿卿爵士私人珍藏晚拍一落槌,整个家具圈都被点燃了,沸腾了整夜。何鸿卿爵士私人珍藏的一把明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成为全场最高成交拍品,成为“绝对的头把交椅”! 交椅的形制特点是前后两腿交叉,交结点做轴,上横梁穿绳编软屉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个靠背,靠背可以分为直后背式和圆后背式,对于圆后背式交椅的椅圈,一般由三节或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 在使用功能方面,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这也是交椅同时又被称为“行椅”和“猎椅”的由来。 关于交椅的演变过程,先从交杌说起,交杌也称为“胡床”和“马扎儿”,是一种没有靠背的折叠坐具。最早的出现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一般是祭司或者首领才能享有。然后向北向西传到欧洲,在希腊至罗马时期传至印度,尤其是在犍陀罗时期盛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同时交杌也传入中国,折叠坐具始终有着特殊文化内涵。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图坦卡蒙(前1341—前1323年)垂足坐。 根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说明在汉灵帝时期就出现了胡床,也就是“马扎儿”。西汉末至东汉初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敦煌257窟北魏须摩提女因缘故事壁画上出现了双人交杌的图像。 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坐具已经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当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称为“胡床”。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提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中的“床”指的是胡床。 在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席地而居,形成了以“礼”为中心的筵席制度,凭几是这一时期代表人身份地位重要家具,它是人在长时跪坐时的凭靠家具,在三国时期发展为圈背凭几,当两件代表东西方权力象征的家具圈背凭几和交杌相遇时,交椅诞生了。 到了宋代,根据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说明在宋代,出现了交椅的称谓。在宋画《蕉阴击球图》和《春游晚归图》中出现了最早的交椅图像,宋人陶毂《清异录·逍遥座》中称之为逍遥座。 元代,由于交椅具有靠背和椅圈并可加手提,使用方便,非常符合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因此更受蒙古人达官贵族青睐。自元代以后,这种交椅的形制就几乎没明显的变化,只是在装饰与一些细节中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修饰。明代成为皇帝的坐具,在明代历代皇帝图像中多次出现,同一时间交椅也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 我们从交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交互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发展,正是中华民族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史,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多民族交流下的文化衍生与发展传承。 家具是物质文化的体现,也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重要的文化基因,包括物质层面的显性基因与精神层面的隐性基因。从中国古代家具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匠人的智慧以及家具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政治、经济、信仰等精神内涵,同时也可以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家具自成体系,从商周到明清近四千年的家具历史中,家具类型、形态丰富多样,不同时期风格样式特色分明,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家具、髹漆家具、硬木家具。它们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成为了物质、精神、艺术文化的综合,更成为了由一定习俗观念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欧洲有很多的家具设计都受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自明代开放“海禁”政策之后,包括康熙时期的“款彩”家具,甚至在近百年前的北欧家具的设计风潮,都与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北欧包豪斯的那些家具设计,例如密斯·凡德罗的“钢管椅”与汉斯·瓦格纳的“Y字椅”,很明显受到了中国明代家具的影响,甚至设计师本人在自传中直接提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具所表达出来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气息以及特殊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炫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完) 刘铁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设计学会明式家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韩国文化旅游观光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专家顾问。致力于中国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华传统手工艺保护丛书”(2016年—2020年),包括著《木匠》(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主编《绣娘》(2019年)、《陶工》(2019年)、《金匠》(2020年)。承担并完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展-家具厅”策展、展陈设计(2015年—2016年),宋元风格家具研究等十多项课题项目。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