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青训中超莫走英超的“老路”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9/12 19:16:0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3月中旬开始,来自北京的中国足球少年任为与其他3名亚洲年轻球员一起,参与了英超俱乐部女王公园巡游者(QPR)组织的足球训练营。广州日报记者应亚洲航空与QPR之邀,作为华南媒体代表,全程见证了中国足球少年的英超追梦之行。借此良机,记者以QPR作为切入口,对英格兰足球青训现状进行了管窥。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新鲜出炉,发展青少年足球已经上升到“国策”高度的今天,看一看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人是如何开展青训的,对于我们探索未来的足球发展之路,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中国少年任为这次参加的训练营是由著名的优惠航空公司亚洲航空与英超球队QPR(二者拥有同一个大老板)共同举办。谈及此次伦敦之行,任为印象最深刻的是“教练一直都在鼓励”,而且在训练中“扣得很细”,尽管也有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但任为还是对记者表示:“最多需要两个礼拜,就能融入(他们球队)里面去。” 中国少年或许是太乐观了一点,事实上,英格兰目前的足球青训体系就好像是一个金字塔,要想加入进去或许并不十分困难,只要在足球方面有热情有一定的能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英超职业球员,那可绝非易事。QPR足校运营总监阿莱克斯·卡罗尔向广州日报记者介绍了该校目前的基本情况:按照英足总的规定,足校最低年龄组别是U-9,在此之上,每个年龄段各设一支球队,一直到U-17/ U-18两个年龄段合二为一。 孩子们早期收到的合同大多是一年一签,到16岁的时候就可以签订学徒合同成为“全职学徒”,周薪为100英镑。17岁时他们就能签订职业合同,周薪视俱乐部情况而定,大部分球队的周薪不低于1000英镑。目前,“QPR足校的签约学员一共约有150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没有达到注册年龄而又喜欢踢球的孩子们在QPR足校的场地上奔跑。 不过,像QPR足校这样的青训模式在英超发展史上却并非一直如是。时间如果倒推20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有意思的是,许多人都听说过德国队在2000年欧洲杯惨败后大力推行的“天才培养计划”,终于在巴西世界杯上结出了硕果,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英格兰足总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也曾对足球青训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此之前,英格兰足球青少年培训可以说是“放养式”的:那个时候,英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只可以延揽15周岁以上的球员,小朋友们通常都是在自己家附近的训练营或者是学校里第一次接触足球,而基层的教练大都是业余兼职。例如,著名“万人迷”贝克汉姆的启蒙教练就是自己的父亲,而且他在年满15周岁之前只能参与由志愿者组织的锦标赛。 英格兰原有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在6岁~14岁打基础的最关键阶段,小球员成长的命运完全掌握在非专业的志愿者或学校老师的手里,他们总是倾向于让这些年龄尚幼的孩子参加过多的比赛,而比赛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赢得冠军,其结果是所谓对抗能力、团队意识和锦标主义过早地成为重要的考量;因此在挑选和培养球员时,首先看重的是身高体型、身体素质以及所谓的“动作效率”,而不是技术发展潜质、控制与处理球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格兰足球总是缺少像马拉多纳、齐达内、小罗这种创造性的天才球员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足总痛定思痛,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渐把青少年足球培训的任务彻底交给了各个职业俱乐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俱乐部必须按照英足总的相关规定设立自己的足校(Academy),替代了原来组织松散的培训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俱乐部从此可以签下年龄最小为8岁的球员(其他俱乐部若想“挖人”也要支付转会费),因而提高了对青训的投入和热情。更关键的是,由俱乐部主导的青训不再关注于比赛的结果或是青少年冠军的多少;而是以能否培养出优秀的职业选手乃至天才球员作为衡量成败与否的核心指标。正如西汉姆足校主管托尼·卡尔所透露的那样,该足校一年的运营成本大约为300万英镑,而由于目前一位英超“新丁”的平均估价为300万英镑~500万英镑,因此他们工作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争取每年为一线队输送至少一名合格的年轻球员,又或者在若干年内培养出一位格外杰出的“超值新星”。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各足校不会拔苗助长。英足总在这方面甚至有详尽的要求:青少年球员每年参加的正式比赛不能少于24场,但也不能多于30场。而在训练方面,U-9至U-12组别每周训练三次,周末安排一场比赛;随后训练时间逐渐增加,直到U-17组别,周一至周五每天训练两次,周末安排一场比赛。 不过,英格兰足球现行的这种青训模式也有其弊端。首先,有人指出,残酷的淘汰制度一直没能得到改变,如今甚至变得更加惨烈。就算俱乐部专业球探经验丰富,但在找30或40个8岁小孩之前就知道他们能成才的几率很小。QPR足校运营总监卡罗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通往英超之路十分坎坷,不过,“就算学员最终未能成为职业球员,俱乐部也非常重视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例如与相关组织和机构合作,帮助他们获得赴美国深造的奖学金等。”利物浦足校前主管斯蒂夫·海格威也介绍说,任何一个年轻球员如果最终不能留下,该足校也会努力帮助他在更低一层级的职业球队中寻找位置。 话虽如此,在英足总以及英格兰各级联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权力博弈现象,这也是英格兰现行青训制度的另外一大难题。英足总无法获准监督青训营的质量,并且也没有一个由足球专家组成的实体组织来分别针对5~11,12~16和16岁以上的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英格兰媒体慨叹一个强硬的国家性质领导力的缺失,导致青少年足球事业的管理显得缺乏效率。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第一个建立起真正的青训发展机构的是曼联。1938年,曼联青年体育俱乐部成立,它被用来网罗兰开夏郡的足球精英。可惜,英格兰足球青训体系长期以来功利主义盛行,过于重“肌肉”而轻“头脑”,逐渐误入歧途。于是,英足总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渐把青训的主导权交给各个俱乐部,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英格兰足球选材以及培养的大方向。正如西汉姆足校主管卡尔所言,如今“足校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球员而不是球队。西汉姆足校在U-15之前不会过早地强求球员的身体条件和肌肉力量。” 尽管如此,相对于德国“天才培养计划”令人瞩目的成效,“英格兰模式”的星光却显得黯淡许多,而这其中最根本的症结或许是资本快速涌入导致的高度商业化,其结果是英超球队宁愿选择“拿来即用”的成熟外援,而不再有耐心培养自己的年轻球员。 这个问题引起了英足总的重视。2011年10月20日,英格兰足球联盟72家成员俱乐部共同商讨通过了“精英球员展现计划(EPPP)”,其目标是要把有资格为英格兰出战的英超本土球员比例提升至50%。与以前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有四点:一是废除了原青训招募的“90分钟法则”(即规定俱乐部只能与从家到足校车程不超过90分钟的18岁以下球员签约),这样有实力的俱乐部就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把各地最有潜力的小球员罗致帐下;二是把所有的足校分成四个层级,层级越高享有的资源越多,最高一级的足校要求配备由18名全职人员组成的教练团队,同时能支配230万英镑的运营资金;三是明确规定了18岁以下球员的转会身价(详见列表),防止炒买炒卖;四是建立正式的“职业发展联赛”,取代预备队联赛。 这个新的改革方案至今仅有三年,若是现在就为之盖棺定论显然还为时尚早。不过,当记者问及英格兰代表队成绩为何与英超盛世背道而驰时,QPR足校运营总监卡罗尔显然对“精英球员展现计划”寄予厚望。在谈到英格兰青训能带给中国足球什么启迪的时候,卡罗尔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青训是否成功绝非仅取决于球场的训练质量,必须为青少年球员配备包括医疗、教育甚至心理辅导在内的一整套完备的团队。”对此,利物浦足校前主管海格威也有同感,“能进入足校的球员在技术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因此最终能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球员的,一定要有坚强的精神力量,善于排解压力,应对球场内外沉浮转折的各种问题。” 本文演绎至此,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英格兰青少年足球发展遇到的问题看起来怎么那么熟悉——过于功利的锦标主义、以身体素质为重的选材歧途、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一……如今中超正在走向盛世,资本快速涌入乃至高度商业化,但大量外援挤压本土球员生存空间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一看别人曾走过的弯路,或许能让我们避免踏进同一条错误的“河”里。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