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踢了20多年的社区队办出名堂的民间联赛走向全国的青岛做法……足球城里讲述的足球故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29 16:45:0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漫步在青岛的街头,越来越多人发现,家门口的绿茵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到了晚上,在灯光的照射下的铁笼里,很多人纵情奔跑,挥汗如雨,一旁还时不时传来叫好声——植根于最基层的青岛社区足球,悄悄改变着社区的面貌。这背后,也有一群人在默默坚守:有人坚持搞了22年社区足球,为高校输送了六名体育特长大学生;有人为圆年轻时的“足球梦”,投资300万创办民间联赛,免费让大家来踢足球。

  坚持社区足球22年的傅大雨(左)和周边社区的足球队,正在商量组队比赛事宜

  今年51岁的傅大雨是刘家下河社区的党委书记兼社区主任,他从小就爱好足球。上世纪90年代初,20多岁的傅大雨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痴迷足球,但那个时候条件有限,大家只能就地取材:一开始只有几个人踢球,屋前的几分地就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场地就显得小了。傅大雨找来找去,终于在村头找到一块面积稍微大一些、能适合踢球的平地。

  “说是平地,其实也只是块稍微平点的土地,一旦下了雨地还没干,地上到处都是坑。”傅大雨回忆,为此,他和同好们没少受伤。除此之外,这块球场边还有个猪圈——遇到哪个脚法不好的,一脚稍微用力的半高球,球就飞到猪圈里去了。谁去捡球,都会沾上一身味。

  尽管当时的条件没那么好,傅大雨和同龄人们没有放弃对足球的热爱。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办起了集体企业,也建起了工业园,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红火起来了。就在这时,中国足球开始了职业化,头几年火爆的球市,让傅大雨产生了一个想法:社区有这么多爱好足球的年轻人,我们为什么不能组建一支球队?

  球队成立后,吸引了10多名球员加入,开始了一周双赛,还经常和周边的单位、社区约战。“那些年轻的球员比我技术好。”傅大雨回忆,作为队长,他必须为全队的成绩考虑:他踢过边后卫,还当过守门员。队伍成立后,正赶上青岛市首届城市联赛成立,傅大雨就报名带队参赛了。虽然大家只是一支社区球队,但是球队的纪律和管理非常严格。傅大雨告诉全体队员,大家出去打比赛代表的是全社区的形象,所以一定要作风文明,更不能斗殴。

  2005年3月,以刘家下河社区足球队为班底的青岛海神足球俱乐部成立。由于之前球队经常和附近的恒星学院的球队约战,双方发现场上位置互补,合并成了一支球队。俱乐部成立之后,经过一系列比赛,也在业余足球圈里有了一定名气,经过傅大雨和朋友们的运作,球队有了赞助,统一的队服上,也印上了赞助商的广告。

  “当时也不知道这支球队能走多远,只想着尽最大努力。”傅大雨称,成立几年以来,他发现队员们、乃至社区的年轻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悄悄的变化:喝酒泡吧的少了,愿意去场上踢球的多了;社区年轻人的朋友圈不再仅限于周边,走在路上,大家经常能看见球友;社区的年轻人不仅是邻居,还成了队友,大家团结一心,社区工作的号召力也增强了。傅大雨开始琢磨,社区足球这条路,一定要好好走下去。

  2010年以来,随着李沧东部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多的好政策也从上面落到了社区——2016年,为鼓励全民健身,社区附近建起了带有铁丝网、夜间灯光的人工草皮足球场,大家踢球的积极性更高了。崭新的社区足球场吸引了不少爱好踢球的周边居民,也吸引了专业的足球教练和运营团队把这里当做训练基地。一来二去,傅大雨的足球朋友圈越来越大了。时光飞逝,足球队的第一批成员也从小伙子变成了老队员,但两鬓微白的傅大雨欣喜地发现,社区里喜欢足球的孩子们多了。

  傅大雨为孩子们请来了教练,每周一三五带着孩子们训练,这样可以为社区球队培养小球员,也能成为家门口的足球“托管班”,让大家放心。“自从踢上足球,孩子体质增强了,不怎么感冒了。”袁女士的7岁的儿子淏淏今年上一年级,踢球一年多以来,她发现了淏淏的变化。“足球是个团队性的运动,希望也能锻炼一下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袁女士对孩子充满期待。

  今年8岁、上二年级的沐沐也喜欢踢球,前不久,傅大雨发现,沐沐训练时有些心不在焉,还没等教练上前批评,一旁的沐沐爸爸上前就把儿子拉到了身边,告知他身为男孩,做事必须坚持下来,既然训练就要认真训练,要不干脆别来了。

  “体育运动,能塑造孩子的精神。”傅大雨感叹。22年社区足球生涯里,他见证着不少孩子因为足球,迈出了人生的新步伐:有的孩子因为天赋出众,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被高中录取;有六个孩子成为体育特长生,迈入了高校的大门。

  刘家下河社区附近的这片球场,成了大家以球会友的平台,也悄然改变着周边社区的面貌:以这片球场为中心,九水路街道的10几个社区都有了自己的足球队,队员们既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有租住在此或者买房居住的。“年轻人们一起踢球,社区越来越团结,干什么事情都齐心协力。”尤家下河社区足球队队员刘刚告诉记者,2020年疫情期间让大家一时无法踢球,球队的年轻人承担起了防控疫情的重任:值班、巡查、张贴宣传材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足球,增加了大家的责任感。

  2017年,在李沧区教体部门的支持下,一年一届的“社区杯”八人制足球赛开踢,有了赞助,也有了专业的裁判,社区足球的发展越来越正规。对于社区足球的未来,傅大雨充满了期待。

  在欧洲,很多参加顶级职业联赛的俱乐部,都是由社区球队或者大企业的球队慢慢发展起来的,他们的队徽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几十年、上百年的球队历史,让很多社区居民、企业员工里的好几辈人都是球队的铁杆粉丝。无论是征战顶级联赛还是降级,他们一样痴心不改。“足球不仅是运动,更应该是一种社区文化,应该成为男人的‘广场舞’。”傅大雨有个设想,周边的社区足球队联合起来,成立“九水联队”,参加青岛市足球协会举办的联赛。

  年过八旬的宫崇举老先生年轻时曾经是国棉厂的职工,20多岁时,宫先生非常热爱足球。但当时踢球的场地不多,球鞋、球服等产品更是匮乏。宫先生有个“足球梦”:有朝一日若是经济条件允许,他一定要自己办比赛,满足所有像他一样热爱的足球的人士的需求。宫先生从原单位转战商场之后,经过一番打拼,事业有所成就。宫先生年轻时的“足球梦”,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2016年,秉承着“你踢球,我买单”的理念,宫先生的团队开始组织业余足球比赛。“只要是非专业球员,或者退役5年以上的职业运动员,没有球场斗殴前科的队伍,我们都欢迎大家报名参加。”宫先生团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18年,宫先生注册成立了青岛国瑞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简称“国瑞公司”),开始组织青岛GRS草根足球区域联赛,参赛队伍中,就有不少社区自己组建的球队。“2018年,在青岛分成了四个赛区,共有48支球队,1200人报名参加。”工作人员称。

  “公司还请了裁判、摄像、第四官员,并且配备了安保和急救人员,为参赛队员购买了社会保险。“2018年,我们投资了300多万用于举办赛事。”国瑞公司工作人员称,除了租赁场地、聘请人员的费用,比赛还设立了奖金,吸引了很多队伍参赛,其中有不少就是李沧区的社区足球队。在青岛市体育局和李沧区教体局的指导之下,参加国瑞公司比赛的队伍从最初的10几支到了2020年的60多支,竞技水平越来越高,队伍与队伍之间的差距也开始拉大。如今,国瑞公司的比赛,常常要根据球队往年的战绩分组进行——有些球队水平高,还有退役球员,其他球队明显踢不过,这么做,可以保证赛事的公平性。国瑞公司举办的各项赛事,正点燃着青岛民间足球特别是社区足球的激情。“我们的比赛,有30多支社区球队报名参加,崂山赛区报名的都是社区球队。”工作人员称。

  青岛的社区足球的影响力,这些年越来越大了。很多前职业球员退役后继续从事体育相关产业,联手社区推广足球运动,还有前国脚进社区带大家一起踢球。为了促进青岛社区足球的发展,青岛的体育部门也在办比赛、建场地,打造这张青岛体育名片。而随着以社区足球为典型的社区体育的长足发展,青岛的做法,也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赞扬:值得全国推广。

  一项体育运动中的职业运动员,竞技水平位于这项运动金字塔的塔尖,足球更是如此。宿茂臻、陈刚、李霄鹏、高尧、高明、王永珀、郑龙、姜宁、于大宝……中国足球上世纪90年代职业化以来,青岛走出的多名足球明星,见证着青岛这座“足球城”的历史。2019年,青岛职业足球重返顶级联赛,让这座城市的足球激情重燃。虽然青岛职业足球的成绩这些年有所起伏,但青岛的足球氛围一直没有沉寂,看球的、踢球的球迷和支持足球事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默默组成了足球运动金字塔最坚实的基础。现如今,青岛的职业联赛和社区足球的互动越来越多,塔尖开始反哺塔基。

  曾效力于青岛中能的国脚曲波,退役后成立了追风少年足球俱乐部,有一处训练基地就设置在李沧区刘家下河社区;曾长期担纲青岛黄海队长的刘清,退役后也加入了刘家下河社区的海神足球俱乐部,率队参加了2020赛季青岛市足协杯赛。

  今年年初,中国足球协会连续召开了全国社会足球工作会议和中国足球协会第十一届执委会第三次会议。会议的精神就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踢得上球,提出了“百城千县”社会足球绿茵计划。青岛,就是这一计划的重点城市。“县、区一级要有规范的足球组织,有充足的足球场地,有丰富的足球赛事,有广泛的足球基础,有专业的足球人才,有优秀的足球文化。”青岛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田卫国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植根于最基层的青岛社区足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进步。2020年,青岛市首届社区足球锦标赛在李沧区南王社区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举行,吸引了24支社区球队参加,赛事通过足球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让居民足不出户在家就能欣赏社区球队的英姿。“今年,‘社区杯’会继续举办。”田卫国表示。

  田卫国告诉记者,社区足球组织灵活,便于推动,而且容易培养球队和社区之间的归属感,培育社区居民对社区球队乃至对足球运动的感情。但场地问题,一直是制约社区足球运动的短板。“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但青岛的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田卫国称,青岛的体育联合了教育、规划和建设等部门一直在设法解决这一问题。自2015年起,青岛市体育局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每年新改建100个笼式运动场,绝大部分是笼式足球场。2019年8月,青岛市教育局印发了《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指南》,要求全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工作,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学校的足球场,也成了不少爱好足球的市民的“新战场”。“现在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学校还没开放。”田卫国称,他相信学校开放后,会进一步激发社区足球的热情。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动社区足球乃至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鼓励大家参加体育锻炼,青岛市各个区市都下功夫解决“场地”这一短板问题:2013年2月,黄岛区44所中小学校率先试水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公众开放,市民可免费或者以极低费用使用学校内的体育设施;2016年1月,李沧教体局宣布辖区所有中小学校的操场和其他室外锻炼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其中就包括学校的足球场。城阳区近年来在公益性体育实施建设方面更是下了功夫,建成了“8分钟健身圈”和“15分钟足球运动圈”,有效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201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一行在青岛调研体育工作,苟仲文听取城阳区体育工作汇报后指出,在建设为民、惠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面,“城阳经验,青岛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