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实干帮扶色达重点项目里的“温江元素”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4/23 10:26:0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平均海拔4127米,年平均气温0.8℃,空气含氧量仅为正常的65%,从自然数据上分析,色达几乎算得上“生命禁区”。 色达,藏语意为“金马”,因草原上曾出现过一块形如骏马的天然黄金而得名。但是,地处青海、四川交界的色达县,却因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艰苦、社会发展缓慢,曾是四川省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县之一。 2020年2月14日,色达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和全国人民同步实现了全面小康。”甘孜州委常委、色达县委书记何飚表示,兑现了国家脱贫攻坚“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个地区不落下”的承诺。 “色达县脱贫攻坚战中的重点项目,几乎都融入了温江元素。”何飚表示,温江区自2012年起对口支援甘孜州色达县,线万元,重点实施了安康社区、县城二完小、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项目,真正地帮扶实干,取得显著成效,助推色达县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 色达县城城郊,灰顶、黄墙,统一风格的小院,数百栋房子沿着本是荒地的缓坡徐徐而下,蔚为壮观。9月14日上午,在社区活动中心,居民们正在开培训会。 “上色达是纯牧区,牧民逐水草而居。”色达县委常委、副县长,温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色达工作队领队张伟介绍说,自2012年,温江区对口支援色达县,聚焦深度贫困乡镇和特殊困难群众,紧扣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目标,选址色达县城城郊,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17年,因原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巴德一家从90公里以外的康勒乡打西村色吉沟,搬到了安康社区的新居。这套80平方米的砖混平房,通了电、有了自来水,屋前还有一个小院子。重要的是,修这个房子,巴德自己没花一分钱。 和色吉沟的老房子相比,用巴德的话说,如今的生活“太好了”。那时,一家7口,挤在不到10平方米、破败的土坯老房子里。 今年59岁的巴德,13岁起,就跟父亲学得一手彩绘石刻的手艺,格萨尔藏戏服装、面具,他也是信手拈来。 但在村子里,来来往往都是邻居,交通不便,游客进不来,彩绘石刻的手艺无“用武之地”。 自从搬到县城边,来找巴德买石刻的人多了,有当地的居民,也有外地的游客,甚至还有外国人。一件彩绘石刻作品,能卖到1000元到5000元不等。2021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给巴德颁发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彩绘石刻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巴德在自家小院搭起了工作室,还收了一批“徒弟”,“只要他们愿意学,我都教。”巴德说。 2016—2020年,温江区对口支援色达县,累计投入5011万元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让贫困群众实现住有安居、住有宜居。特别是安康社区,成为甘孜州规模最大、条件最优、基础设施配套最好的搬迁安置点。 易地扶贫搬迁,要“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色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刚介绍说,对于居民来说,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草原和土地,就业稳定,至关重要。 除了国家帮扶政策资金外,安康社区整合资源,将2个洗车场的租赁费、3家商砼经营权出让费、1家餐饮企业经营规费和牲畜屠宰场经营权出让费作为集体经济收入,进行产业分红,户均增收1万余元。 此外,还开发“公益类岗位”“居家灵活就业”“劳务转移”等,努力实现每户居民至少有1人就业,保证家庭经济收入。 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如何脱贫致富?在色达县县城,首家以超4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金马天际酒店”,刚刚投运一年。与其他酒店不同的是,这是一家“扶贫酒店”。 原来,针对上色达8个乡镇、69个村(其中包括46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温江区共计投入财政资金855万元、温江区各商会筹集的社会资金452万元,以及色达县整合其他脱贫攻坚项目资金,以“飞地”模式,在县城建设“金马天际酒店”,并以560万元/年的价格出让酒店经营权。 租金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按户分红,每村实现预分红资金2万元,惠及2121户、80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群众进城务工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项目是作为高寒地区的色达县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温江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口支援道路的难点。 洛若镇,距离色达县城仅20公里,拥有丰富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2021年还入选四川省“省级百强中心镇”。 在从洛若镇到色达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有一片波斯菊花海,绵延300多米,占地780余亩,在2021年的夏天,成为游客打卡的新网红地。 色达县农牧农村科技局副局长李健解释说,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金矿,经过8年开采,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地表裸露、遍地沙砾,几乎看不到植被,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遇到大雨,山坡边缘还会出现滑坡。“(色达县委县政府)也曾经大力治理过,但效果不明显。” 2020年,温江区采取“生态修复+牧旅融合”的方式,对洛若镇、克果乡严重退化草地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并在洛若镇的废弃金矿上种植波斯菊、紫花苜蓿、柳兰等川西北观赏性高原花卉和适宜当地环境的高原牧草。 “通过生态治理,现在这块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李健说,配套的步游道、观景台,以后每到旅游旺季,将会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当地居民就可以摆摊售卖农特产品,有了旅游收入。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也有利于下一步的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李健介绍说,目前,根据温江区对口支援色达县的“十四五规划”蓝图,温江区还将投入3000万元资金,在色达县大力推广牧草种植、药材种植,努力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增美。 今年8月底,就职于成都温江区和盛小学校的体育老师桑成,又回到了色达县。这是桑成对色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孩子和家长“再支教一年”的承诺。 7月底,当他把到成都参加足球比赛的色达女子足球队送回色达县、准备和孩子们告别时,孩子们什么话都不说,只是纷纷抱着他的手臂、胳膊甚至腰,哭成一团。“家长也进来了,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们舍不得,他们也不想让我走。”桑成回忆说。 2020年8月,作为温江区派出的支教老师,桑成来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色达县。“都说我身体是最好的,结果也是第一个高反的。”桑成笑着说。 执教10多年的女子足球教练桑成来到色达后发现,高原的孩子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甚少,很多孩子甚至连足球是什么都不知道,他萌生了成立女子足球队的想法。 但海拔超过4000米的色达县,氧气稀薄,天气复杂多变,适不适合开展对抗性运动?再加上没有正规场地、训练器材的基本条件,要成立足球队谈何容易?最重要的是,如何说服语言不通的家长同意六七岁的孩子加入足球队? 事实上,他刚到色达县支教时,孩子们羞羞怯怯,看到新老师连话都不敢说,听说桑成要成立女子足球队,家长甚至扬言要上门打他。 为了让孩子们对足球感兴趣,也让家长理解和支持,桑成和同事自费买了500个足球挂饰和书包,跑班级、走家访、做动员。桑成还联系爱心企业捐赠,解决了没有装备、训练器材,甚至没有训练用的足球的问题。 终于有了30多名队员。色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原名红军小学)的这支女子足球队,是桑成到高原后组建的色达县第一支女子足球队,也是甘孜州第一支接受系统训练的小学女子足球队,队员平均年龄只有七八岁。 足球毕竟是对抗性很强的运动,要让孩子们感兴趣,也要先学会保护自己,桑成和同事从规则性游戏教起,逐步过渡到体能和技能的训练。“我们总结了一下,每组训练不超过30秒,就要休息调整。”桑成说。 2020年12月,桑成带着足球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去”,到温江参加足球公益活动,参观和盛小学、足球俱乐部……2021年7月,球队还参加了在温江举办的青少年邀请赛,并取得7岁组亚军、9岁组季军的优异成绩。“虽然刚到低海拔地区,她们身体不适应,但是休整10天之后参赛,体能优势非常明显,全程都在冲。”桑成欣慰又骄傲地说。 “走出去”,不仅是参加比赛,桑成说,孩子们通过足球,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更远大的理想,这也是他组建足球队的初衷,希望孩子们通过现代体育有更多的选择和眼界。二年级二班的桑花措说,她想踢进国家队;有的孩子则想成为和桑老师一样的足球教练。 原本桑成的支教时间今年7月底到期,但因为舍不得色达的孩子,他再次申请支教一年。新学期,女子足球队“扩招”,有了50多个队员。孩子们对桑成的称呼,从“桑老师”变成了“天使爸爸”。 在色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看到,一下课,桑成的身上就“挂”满了孩子,胳膊、腿、脖子……都被“占领”。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老师,是她们课下的乐趣,也是表达亲昵的特殊方式。桑成说,一年前可不是这样,见到新来的老师,有的孩子甚至不敢说话。 可见,温江支教的老师,是真真切切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于遵素 王欢)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