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位青训教练眼中的青超联赛:中国足球这样搞我们能成强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5 21:45:5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口号喊了许多年,但一直到最近,球迷们才终于看到了这句话步入现实。

  一个月前,中国足协与中国青少年校足办联合主办的青少年超级联赛拉开大幕,在许多人看来,这称得上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首次出现的主客场制,更加严格与合理的比赛组织,史上最高的比赛密度……在参赛球队上海江镇中学足球队主教练陈华刚看来,青超联赛打响后,现在是他20多年青训教练生涯中最“累”的时候。

  但这个“累”字,却是一名真心希望中国足球越来越好的足球人所愿意看到的。在陈华刚的青训生涯里,他已经培养出了傅欢、蔡慧康和女足黄旖旎这三名国脚。

  一直以来,每当出现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文章,其中总会提到一个关键点:比赛数量。

  的确,多年来,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比赛场次不足的问题饱受诟病,也被圈内人看成是给中国足球“拖后腿”的主要因素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之前,中国各年龄段青少年球员的年平均比赛场次仅有20场左右。2011年之后,中国足协对青少年竞赛体系进行了整合调整,这才让这样的窘境开始了好转。

  近几年间,参加中国足协“U字头”赛事的青少年队伍一般一年能够有30到40场的比赛数量。然而这还不够——去年,足协提出的目标是:第一目标达到40场左右,第二目标达到50场左右,第三目标达到世界通行的60场左右。

  “青超联赛是属于分大区的比赛,大区的主客场比赛,一年就能打到15场。之后还有后面阶段的比赛。”参加今年青超的上海江镇中学足球队主教练陈华刚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全部加到一起的线场左右,加上一些友谊赛、交流赛,单论U14这一支队伍的线场。”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日本,一支青少球队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比赛数量一年有近30场,不过他们还会参加大量的地区级别比赛,一年下来,50到60场的比赛数量应可保证。

  而在韩国,青少年足球赛事采取主客场制已久,一支队伍平均每年的比赛数量约在60-100场之间。

  换句话说,至少从今年开始,虽然仍有差距,但中国的青少年足球比赛数量已经有和日韩相比的资格了。

  “比赛频繁了,对孩子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不管是水平好的球员,还是相对差一点的球员,都是一种锻炼。可以让替补球员,让更多的孩子去感受比赛。”陈华刚说。

  竞技场,实战才是提高技战术水平的最佳办法,“以赛代练,把训练中的技术运用上去。比赛中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下来再去训练中弥补。”

  由于江镇中学足球队隶属于上海申花的青训梯队系统,因此能够进入队伍的小球员,几乎都有着进入职业足球的理想。

  此外,虽然今年的青超划分了大区,但由于球队数量的关系,同一大区球队之间的距离也并非都很近。比如江镇中学U14队伍要去同为华中大区的武汉和长沙连续两个客场,因为距离较远,中间就不方便回来,而要在那边一直待上十几天。

  陈华刚直言,“孩子投入的辛苦更多了,毕竟不是成年人,体力和心理上也会产生一些疲劳。”

  和传统的体校一样,在江镇中学队中踢球的孩子,也是遵循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的模式。

  不过陈华刚说,相比当年,现在对青少年球员文化课的实际重视程度远超往日。除了学校安排的半天课程外,球队还请了教师在晚上为孩子们补习。

  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青超开始后,自己感受到的变化就是,“比赛多了,锻炼多了。但因为比赛都在周末,对文化课的影响还好。不过的确比以前更累了一点”。

  但他对这个变化的看法是:“累点好。今后还是走职业足球道路,自己的目标就是进入国少队。”

  比赛数量的增加,固然是发展青少年足球的一大进步,但比赛的质量和软硬件保障,依旧是担心之处。

  此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上海校园足球联盟秘书长游松辉就曾表示,在校园足球领域,教练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缺口不小。

  而校园足球这样的基层,正是更上一层的专业青少年足球的基础。说到这里,陈华刚也有些无奈。

  “如果每个学校都有有经验的专职足球教练,对孩子打基础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还不够。很多基层教练不够专业。”

  “一些好的球队,一个年龄段队伍就有专门的教练、助教、守门员教练、队医。像我们还起步不久,4支队伍也就4个主教练、3个守门教员、两个队医。”

  不过,教练资源的缺乏,或许是推动足球发展中一个难以避免的“时间差”。随着对青训教练“市场需求”的暴涨,陈华刚说现在也有了更多人愿意投身这一事业。

  “我1995年刚开始做青训教练时,一个工资500块,在上海是很低了。但现在我们的收入都好了太多。如果没有经验,还有培训的体系。一开始你跟着有经验的教练做助教,待遇也不会是很低的。”

  一周7天他从不离开球队,吃住都在队里,“家庭确实很难照顾。不过家人也都理解,我也确实是心里喜欢足球。”

  他说,青超联赛开始之后,现在几乎是自己20多年青训生涯中最累的一段时间,但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想离开。

  作为经历过中国足球高峰和低谷的足球人,陈华刚对现在足球大环境的改善有着深切的体会。

  曾经,中国青少年足球中“改年龄”几乎是一个必须遵守的潜规则,也打压了那些正常年龄的孩子,“改得确实是比较狠的。据我了解,以前有些地方收小球员,看了后第一句话:你先把年龄改了再来。”

  他说,现在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杜绝这种乱象,但至少比以前已经“好了很多”。

  但现在的青超联赛场边,几乎场场可见小球员家长们在观众席上带着鼓和标语呐喊助威。

  “足球现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比如很多大学的特长生,或者体院,或者是企业队、基层教练,都需要足球人才。我认为是比以前的出路多多了。”陈华刚说。

  现在,陈华刚手下又有弟子进入了国少队。“希望能再培养几个出来”,这是他现在的目标。

  “过去十年,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革。但现在这么多力量来搞足球,按这个趋势,我们应该能够成为足球强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