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特变电工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9 14:21:4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2021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持续冲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随着国家“双碳”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持续落实,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公司积极抢抓国家“双碳”“双循环”等重大政策和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加大新市场开拓力度,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公司经营业务稳中求进,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国内市场: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营销服务模式创新和重点客户服务平台建立,国内市场优势得到巩固。输变电产业方面,抢抓新基建、新能源市场机遇,特高压领域持续领先,新能源市场签约大幅增长,非电力市场获得突破。

  2021年输变电产业国内签约近266亿元。新能源产业方面,公司积极把握市场行情,与重点客户签订多份多晶硅销售长单,与下游客户晶科能源、晶澳科技002459)开展资本合作;围绕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源网荷储综合能源项目、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整县分布式光伏项目、各省竞争性配置项目,大力开发风光资源。能源产业方面,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发挥煤炭保供基地作用,保障战略客户的同时不断开拓疆内外新市场、新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公司发电机组稳定运行,2021年实现燃煤机组发电量113.56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比增长12.69%;公司积极研究电力政策,通过合同电量转让、双边交易等方式,2021年度共计获得市场化交易电量54.72亿千瓦时,优化量价结构,提升度电效益。

  国际市场:公司抢抓“双碳”背景下国际项目机会,积极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搭建行业合作平台;实现一批输变电项目签约及开工;积极开拓单机市场,向非电力领域、设备检修及全产业链营销方向延伸。

  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研投入,在重大装备及关键组部件自主化、新能源系统集成能力提升、硅基新材料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突破。公司完成了新能效变压器系列产品节能认证,实现了技术到市场的阶段性转化;成功研制了国家“卡脖子”工程±800kV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与国产化套管形成配套;成功研制了1000kV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补齐了公司在互感器领域1000kV电压等级产品空白;突破了高压直流电缆运行温度瓶颈限制,平滑铝套高压电缆从110kV成功延伸至220kV电压等级,掌握了海上风电大功率风机配套高压电缆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环保型聚丙烯绝缘低压电力电缆产品;完成“光伏组串I-V扫描与智能诊断系统”并通过鉴衡“L4”现场认证,突破了氮化硅陶瓷基板技术瓶颈;完成巨厚煤层露天煤矿时效边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原煤回收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市场需求响应和服务支撑能力。

  公司始终坚持“人才兴企”战略,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团队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2021年公司严抓核心人才团队建设,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三化建设、碳资产管理等领域引进高端成熟人才。公司围绕战略及业务发展规划,训战结合,实施核心关键人才培养,开展高管+现岗干部研修班、“百人计划”后备干部培养等培训项目;以技能提升评价为抓手,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创新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公司人才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的指导思想,持续开展质量体系建设及完善工作,通过开展质量绩效牵引、质量改进提升、质量文化活动等工作,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工程质量。产品质量方面:公司强抓突出质量问题闭环管控,实现变压器、线缆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电子级多晶硅和单晶料占比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方面:公司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样板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公司积极开展事前管控、过程管控、源头管控,安全生产平稳运行。公司严格落实国家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天”方针,将遏制事故作为HSSE工作的前提,以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预测预警、安全稽查追责为抓手,全力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全公司范围内未发生工亡、重伤、新增职业病、环境污染和治安保卫事故,安全目标指标完成率100%,保障了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工作有序进行。公司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冠疫情总体要求,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推动全员新冠疫苗“应打尽打”,海外工厂及工程项目疫情受控。

  公司持续加强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搭建了精益生产、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专业团队;公司开展了数字化蓝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及具体实现路径,持续构筑集约化、平台化及低成本迭代服务能力。公司ERP、CRM、SCM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全面应用,与MES、WMS等生产现场管理系统流程贯通,实现了从市场订单获取到回款、售后,从需求到生产、成本价值链流程的全面信息化管控,公司管理信息化主干平台基本建成。公司分业务、分层级、多维度地建立了系统运行质量监控指标,数据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实现大幅提升。

  随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的提出,电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绿色电源将成为主体电源;在电网领域,电力资源配置由煤电、水电基地外送,转变为新能源一体化开发外送、源网荷储一体化就近利用,电网形态由区域互联大电网向大电网与微电网、分布式电网兼容并举转变,智能配电网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2020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持续完善电网主网架,补强电网建设短板,推进柔性直流、智能电网建设,充分发挥电网消纳平台作用。随着新建大容量输电线路和城市电网改造的需求以及电网设备的更新改造,都将带动输变电产品需求的增长。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3,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77亿千瓦,同比增长7.90%(其中风电装机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28.90%),电力装机结构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2021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530亿元,同比增长4.5%;2021年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4,951亿元,同比增长1.10%,电力投资增加。

  根据国家电网报发布的信息,2021年度,国家电网110千伏及以上交流工程投产4.4万千米、2.8亿千伏安,完成年度计划的101.4%;开工4.1万千米、2.5亿千伏安,完成年度计划的100.7%。2021年国家电网基建投资完成4,024.8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5%。

  公司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变压器产业目前在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大型水电及核电等关键输变电设备研制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线kV及以下扩径导线kV及以下交联电缆及电缆附件的能力。同行业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西电601179)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天威保变电气600550)股份有限公司、ABB、西门子、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多方面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将稳步向电能增量主力供应者转变,在推动中国能源变革、践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实施路径,提出将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作为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1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消纳保障机制,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

  2021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电网企业按照“能并尽并”原则,对具备并网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时并网;按“多发满发”原则,落实优先发电制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接网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做好充分衔接,保障同步投运。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2021年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2021年新建项目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2021年起新核准(备案)海上风电项目、光热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由当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具备条件的可通过竞争性配置方式形成,上网电价高于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的,基准价以内的部分由电网企业结算。平价上网打开了光伏、风电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约67.10万吨,同比增长19.2%。202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63.10万吨,总需求量约65.30万吨;中国多晶硅产量约49.00万吨,进口量约11.60万吨,而总需求量约61.30万吨。2021年,全球和中国多晶硅市场都呈现供应小于需求的现状。

  受供求关系影响,2021年中国多晶硅价格整体呈上扬走势,并屡创十年内历史新高。复投料成交价从2021年初的人民币8.76万元/吨,高点达到人民币27.22万元/吨;年底回落至人民币23.25万元/吨,年初到年底涨幅为165.40%。单晶复投料全年均价为人民币19.44万元/吨,同比大幅上涨148.30%。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GW,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约25.60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约29.28GW。截至2021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306GW。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0%;利用小时数1,163小时,同比增加3小时;光伏发电利用率98%,与上年基本持平。新疆、西藏等地光伏消纳水平显著提升,光伏利用率同比分别提升2.8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47.57GW,为十三五以来装机容量第二多年份,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30.67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GW。截至2021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28GW。2021年,中国风电发电量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40.5%;利用小时数2,246小时;中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9%,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风电利用率同比显著提升,甘肃风电利用率95.9%,新疆风电利用率92.7%、同比分别提升2.3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

  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负责经营。新特能源是国内领先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商和光伏项目承包商,主要从事上游多晶硅生产、下游风光电站建设、运营。多晶硅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通威股份600438)有限公司、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风光电站建设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风光电站运营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投电力600886)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川投能源600674)股份有限公司等。

  2021年以来,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受国内疫情、气候异常、环保督察、安全检查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减产停产,煤炭供应紧张,与此同时,经济恢复用电需求增加,煤炭需求大幅增加,因供需失衡,煤炭价格出现高位波动。随着增产保供政策持续推进,煤炭价格趋稳并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2021年全国生产原煤40.70亿吨,同比增长4.70%,进口煤炭3.20亿吨,同比增长6.60%。随着国家煤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国家对煤炭行业安全、环保、合规管理将更加严格,具有规模、效率、安全、环保优势并合规建设的大型智能化煤炭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2021年1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应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逐步向煤电机组由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电力、调峰调频能力的基础性电源转变。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提出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推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2021年11月,国家电网印发了《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试行)》,该文件不仅放开售电公司、用户参与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还首次建立起基于经济关系的省间电力交易衔接机制,电价市场化定价机制逐步形成。

  公司煤炭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天池能源公司负责经营。公司煤炭矿区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确定的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煤炭业务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新疆煤炭生产企业,包括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等。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输变电业务、新能源业务及能源业务。公司输变电业务主要包括变压器、电线电缆及其他输变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输变电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等;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多晶硅、逆变器、SVG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光伏、风能电站提供设计、建设、调试及运维等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及风能、光伏电站的运营;能源业务主要包括煤炭的开采与销售、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销售等。

  公司各主营业务拥有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体系。公司输变电业务围绕产品特点,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仅有部分标准化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先少量生产再销售;公司主要通过EPC总承包方式承担输变电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运维服务等工作。新能源多晶硅业务根据签署的长单、市场情况制定生产、销售计划,保证公司多晶硅产品生产、销售顺利进行;新能源电站业务通过EPC、BT、BOO等方式进行风光资源开发及建设,为新能源电站提供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并开展光伏、风能电站运营业务。能源业务煤炭采用“以销定产”、与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签订长单的经营模式生产及销售,火力发电及供热根据装机、需求发电和供热。

  公司输变电业务具有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输变电设备生产、研发、销售体系,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实现从产品提供到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的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公司输变电产品的出口,二者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协同效应。

  公司新能源产业与能源产业形成了“煤电硅”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产业链,稳步推进硅产业链延伸,持续推动有机硅、锆基材料等项目。在新能源系统集成业务领域,已打造成为集风电、光伏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为一体的领先的新能源系统集成商;凭借多年积累的风光电站建设及运维经验,公司加大了新能源BOO电站开发力度,为公司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益。

  产业链联动使得公司各个环节的产品和业务相互影响,在整体上促进公司品牌效应的扩散,通过一体化管理促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公司完整的业务体系优势进一步凸显。

  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研究课题,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公司主导承担了我国多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课题及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国产首台(套)产品的研制任务,公司自主研制的±1100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特高压桥臂电抗器、±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被列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清单。公司研制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阀解决了现有新能源电力无法远距离、大规模外送,仅能依靠与火电打捆外送或就地近距离消纳的瓶颈问题,首次将柔性直流技术从±350kV提升到±800kV,开启了直流输电的新时代。

  公司初步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实现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先后完成了±1100kV和±800kV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样机的研发,成功研制±800kV干式直流套管并在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挂网运行,打破了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套管、出线装置等核心组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在特高压直流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21年度公司新增授权专利269项,其中发明专利55项。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有效授权专利1,609项,其中发明专利424项。公司积极参加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全年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13项,团体标准4项。

  公司通过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基础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已建成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试验装备、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一流的特高压产品、关键组部件的变压器研制基地及出口基地;建成了集超高压电缆、特种电缆和电缆附件研发于一体的电线电缆高科技研制及出口基地;为公司承担代表世界领跑工程的高效、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及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保障,为公司走出去参与世界能源建设提供了保障。

  公司正在建设的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绿色能源循环经济项目,采用全球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冷氢化、精馏、还原及尾气回收技术,打造产品质量更优、生产成本更低、综合效益更高的数字化、智能化多晶硅生产线;新疆多晶硅生产线扩产及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对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进一步发挥规模优势、资源优势,降低成本,公司在多晶硅领域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公司实施了南露天煤矿及将军戈壁二号露天煤矿扩产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进行矿山安全、环保、数字化、智能化及铁路专用线改造及生活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煤矿的生产能力,提升铁路专用线运力,截至报告期末,南露天煤矿产能达到3,000万吨/年、将二矿产能达到2,000万吨/年。公司露天煤矿煤炭储量大,综合剥采比低,同时具有输煤廊道、铁路专用线、装车站台等配套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的昌吉2×350MW热电联产项目、疆电外送电源项目准东五彩湾北一电厂2×660MW坑口电站项目,发电机组均为35万千瓦以上机组,具有容量大、效率高的特点,全部发电机组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等排放量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实现了清洁绿色发电,节能减排优势明显。

  报告期,没有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界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2022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强化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22年度工作会议,2022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电网投资5,012亿元,较2021年增长8.84%;“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根据《中国能源报》消息,“十四五”期间,国网公司规划建设特高压线直”共13条特高压线路。根据南网公司“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南网公司电网建设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将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其中配电网规划投资3,200亿元。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断深入、特高压建设提速,我国输变电产业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2021年9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2023年高效节能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提高10%,当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75%以上,3级能效变压器要在2022年6月份开始全面淘汰,目前在网运行的三级及以下能效变压器近1,000万台,其中需淘汰更换70%以上,新建项目75%使用节能产品,高能效配电产品市场需求广阔。

  中央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要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要深化资金融通,吸引多边开发机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参与,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衔接,推动来源多元化。虽然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输变电国际成套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战略方向,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中国新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风电、光伏在“十四五”期间将稳步向电能增量主力供应者转变,并在推动中国能源变革、践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要组织实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实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鼓励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推进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发展,带动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产业链投资。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列不低于20%;加强对配电网的升级改造,切实保障试点地区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接入需求,做到应接尽接;电网企业保障并网消纳;积极组织市场化交易。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指出以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以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为补充,综合考虑采煤沉陷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其中沙漠基地规划装机2.84亿千瓦,采煤沉陷区规划装机0.37亿千瓦,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规划装机1.34亿千瓦;其中,“十四五”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2亿千瓦,“十五五”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2.55亿千瓦。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预测,2022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或将增至75GW以上,预计2022-2025年,我国年均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83GW-99GW。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我国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指出,煤炭行业要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扎实推进管网改革。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的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促进煤电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煤电行业的主旋律。具有规模、科技、智能、环保、安全等优势的能源企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公司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绿色科技、智能环保、可靠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加快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升级转型的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激发公司发展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力将公司打造成全球信赖的能源服务商。

  2022年,公司将继续以战略为引领,以安全、质量为根基,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团队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抢抓市场,努力实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750亿元,营业成本控制在550亿元之内。

  2022年公司将紧紧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抢抓“双碳”、特高压加速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

  输变电产业:国内市场方面,公司将持续稳固存量市场,优化市场结构,抓住特高压市场增长机遇,保持国网、南网集采市场领先地位,提升配网新能效节能市场签约规模;稳定火电、水电、核电电源侧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增量市场,围绕陆上风光大基地、海上风电、整县分布式以及数据中心、高载能企业源网荷储等领域大力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国际市场方面,公司进一步发挥平台集约化优势,持续加大资源调配力度,推动项目签约、融资落地;统筹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加大单机业务的市场开拓力度。

  新能源产业:公司将科学布局积极推动大基地项目、“源网荷储”、“多能互补”、特高压通道等优质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促进设备集成服务能力及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加快布局CCER开发工作;加快新疆多晶硅产线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准东20万吨多晶硅项目的建设、投达产,增强与重点客户的战略合作,巩固多晶硅市场的优势地位;健全市场动态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市场策略分析研判能力。

  能源产业:公司将灵活应对煤炭市场变化,充分发挥煤矿产能、铁路环线、装车站台等优势,以技术营销为抓手,开拓空白市场,尤其是疆外市场;积极应对电改新形势,研究电力交易规则,增加交易电量,提升交易电价,努力提升电站效益。

  公司将基于业务变化修订《风险防控手册》,确保覆盖新业务、新模式和重点投资项目;完善客户资信评审机制、新能源项目经济评价模型,优化合规管控体系;以合同管理系统及专业能力建设为抓手,拓展合同范本类型,开展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和动态管控;以风险合规问题为导向,围绕公司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深化审计监督机制,保障企业机体健康。公司将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强化资金精细化管控力度,维护公司信用评级和金融市场的良好信用及声誉。

  公司将坚持对传统生产运营方式的改造提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改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对全流程价值链出发开展业务流程进行再梳理和系统功能再优化;建立健全数据平台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在生产数字化建设方面,以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为指导,持续建设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高质量改造、建设智慧园区数字化工厂等重点项目。在产品智能化建设方面,统筹开展产品智能化创新工作,打造公司电力装备智能化支撑平台,重点推动电力变压器、GIS、电缆等产品基础机理仿真模拟及全寿命周期智能化应用技术创新突破。

  公司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统筹推动公司“十四五”科技规划科研项目落地,加快新型电力系统领域重点科研项目实施;加快新型电力系统领域重点科研项目实施;推进公司各细分产品线科技领军人才和专精化研发团队建设,建立完善产品线创新指标和考评机制,有效提升产品线专精化研发成效及创新成果效益产出,保障公司科技研发投入,发挥科技和市场联动职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新基建等增量领域新产品市场转化;深化机制、体制、管理创新,推动产业技术标准化共享;提升公司资源配置效率。

  公司将持续开展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搭建包含设计、检验、供应链等全链条、覆盖全员、全流程、全要素的质量管理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强抓质量问题闭环管理,引导预防性质量改进;强化质量荣誉牵引力度和质量文化营造氛围,进一步建设项目公司、车间、班组的质量荣誉体系,营造“追求品质、质量第一”的文化氛围;以争创国家及行业优质工程奖为目标,落实项目监理责任制,提高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方针,强抓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落实风险分级管控,“线上+线下”隐患排查治理,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HSSE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大安全制度体系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应用,全员参与安全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的融合应用;严格落实新《安全生产法》主要负责人职责,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常态化抓好国内外疫情防控工作。

  公司将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引进一批行业优秀的创新团队,切实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深化以干部任职资格达标为导向,加强干部考察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做好干部队伍梯队建设规划;分层级精准推动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持续开展高管+现岗干部研修班,常态化开展“百人计划”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做大、做强、做精后备干部人才池;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工作,深入推进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工匠梯队建设和培养机制,系统开展岗位任职资格评价与应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影响持续深化,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宏观政策变化,宏观经济风险加剧,能源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调整,行业资源整合、市场供需变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对策: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及时掌握国家、行业、区域相关政策,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情况,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战略发展决策的科学、有效。

  国内市场方面,随着中国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的步伐,新进入者以及原有竞争对手通过混改、整合,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方面,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进一步落实、深化,具有资质的大型企业不断“走出去”,公司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竞争对手不断增加,上述国内外市场影响因素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员、物资流动受限,防疫投入增加,对公司海外项目市场开拓及执行造成较大影响,存在项目建设滞后、订单及收入下降,建设成本上升风险。

  对策:公司将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通过降低成本、质量管理、科技创新、增强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等手段不断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逐步巩固和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公司将持续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健全疫情防控机制,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加快项目建设。针对海外疫情情况,公司将加大防疫投入,遵守项目所在国疫情管控要求,尽可能以封闭式生产等方式推动项目建设,降低疫情的影响。

  当前,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多变,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深化推进,公司外汇收入及外汇融资金额越来越大,由于国际业务结算货币以美元、欧元、印度卢比等为主,同时工程的建设周期和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汇率波动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存在汇率波动风险。

  对策:公司将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政策环境,积极采用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及时开展远期外汇交易业务,通过选择合理币种结算、对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地区业务尽量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利用国际信贷等多种方式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公司输变电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取向硅钢片、铜、铝、钢材、变压器油等,原材料成本占产品生产成本的比重约90%;新能源光伏电站建设所需材料主要为光伏组件等;新建及技改项目、新能源建设工程项目所需大宗原材料为钢材、铝材等。大宗原材料、光伏组件等设备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对策:公司将加强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生产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司发展的质量和价值;加强大宗价格趋势研究、强化与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加大储备、集团科学采购、套期保值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

  报告期受产业链内供需关系影响,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若多晶硅行业未来短期内投产产能较多,可能导致多晶硅供需关系失衡,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多晶硅价格可能存在下降的风险,对公司的盈利水平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对策:公司将加大技术研发,加快内蒙古10万吨多晶硅项目、准东20万吨多晶硅项目的建设和投产,通过产量、质量提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公司多晶硅生产技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等多晶硅技术正在不断进步,行业内企业已开始利用硅烷法进行颗粒硅规模化生产;钙钛矿等非晶硅光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可能存在技术或新产品替代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进一步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强技术研发团队的人才建设,充分发掘改良西门子法技术、工艺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美国债务风险进一步累积等因素影响,国内外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可能存在公司客户信用风险增加,给公司经营安全、稳健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冲击。

  对策:公司将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客户信用档案,持续关注重要客户的资信变动情况,合理确定客户信息限额、改进付款方式等措施,加强应收账款回收等环节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

  机构评级股出炉,多股半年报业绩预增!3只机械设备股亮了,预调酒龙头最受关注(附名单)

  AI“颠覆”汽车产业: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牌照发放,自动驾驶真正迎来无人化阶段

  AI“模都”来了!上海发布大模型政策 重点支持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模型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展示机器人神经外科研究领先成果

  腾讯回应收央行罚款通知:央行的罚款决定对本集团整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没有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腾讯回应收央行罚款通知:央行的罚款决定对本集团整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没有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