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评论】赛季末我们来谈谈俱乐部管理的硬手段和软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16 22:19:5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每到赛季之末,等不到全部结束,俱乐部常有人事更迭发生,特别是高管层换人,原有的管理风格都会随之变化。足球俱乐部要靠什么来管理?问题看似简单,职业联赛二十多年来,难说对此有定论或共识,甚至难说有哪家的探索接近成功。人们可以翻开记忆,循着过往的足迹,重新梳理中国足球俱乐部管理的种种模式。

  当初,从传统体制下各地体委的体工队足球班翻牌子,与企业“联姻”共建,球队打出了地名+企业或产品名称的番号,俱乐部由此而生。欧美足球俱乐部是在业余基础上和市场环境中成长,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育,直至水到渠成,顺势长成为职业俱乐部。

  作为独立的足球企业,虽有大老板撑腰,却从来不是母体企业的生产车间,也不是广告牌,起步之始就取名曼联、皇马、兵工厂,因而,那里的一整套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几乎都是与生俱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里提出,“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努力打造百年俱乐部。”

  相比之下,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长时间带着脱胎前的痕迹,社会进步还没踩实新的脚印,足球俱乐部的管理不会大幅度超前,只能先从观念上做好必要的准备。可惜,事情的发展进程是阶段性跳跃式的,不会按想象中的匀速前行。一旦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足球俱乐部投资人和管理层的动作就会令人瞠目。

  制药、家电等行业的广告加身,曾经让足球俱乐部有过短暂的兴奋。一阵小打小闹过去,房地产登台,中国足球进入地产商呼风唤雨的时期。这个行业向来不是靠打广告扩充实力、发展壮大的,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敢于超大手笔投入,必然要更深地介入乃至掌控俱乐部的管理。

  在俱乐部日常运营管理的位置上,踢过球的、管过文化的、干过行政的、做过买卖的,都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迭,换总经理像换衣服一样简单。比赛输了球,外援不如意,生意赔了、官司败了,无不炒总经理。

  私企老板的做派蔓延于足球俱乐部,动辄施罚。长于行政管理的一代足球俱乐部经营者已经老去,身后一代爱钞票也爱足球的俱乐部管理者更愿意听市场的,对于将经济企业内部管理手段简单运用到体育企业,多有乐得。成王败寇转为胜奖败罚,似乎也理所当然,莫说悬赏,推着车发奖金的怪事都做得出来。

  中国体育界一直笃信唯成绩论,足球焉能例外,只要换来渴望太久的胜利,不信谁还不鼓掌。至于俱乐部管理,也随之举为成功之道。

  钱,总那么好使吗?除非有足可替代之物。有钱可以囤积大腕,有钱可以购进名帅,连说话定规矩都强势。俱乐部一旦不再这么有钱,日子怎么过,队伍怎么管理?

  职业化这么多年,一个“伪”字时常被提起。“伪”在何处?没文化。金元开道、铁腕管理,超出了职业足球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是要受惩罚的。各家职业俱乐部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一点足球文化,但是,没有谁家能坚持以健康向上的足球信条和态度,来主导和管理俱乐部。大腕们的脾气说长就长,很快,但大腕们的本事可来不了那么快。

  将长期低产出归咎于低投入,试图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且不以为亏,反以为盈,这样的俱乐部经营之道能搅起一波攀比浪潮,但换不来中国足球实力的提高。反之,俱乐部运行成本回归应有的水平,就算竞技实力和职业联赛少了几分热闹,那些热闹本不属于中国足球,譬如高价外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