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从解决足球教练痛点切入「涨球」打造⼀站式足球青训平台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0 20:26:0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青训,是每个中国足球迷心中巨大的伤痛。随着欧洲的梯队体系越来越专业化,日韩的体系开始逐渐完善,中国足球在选才、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渐落后,在近十五年越发明显。没有系统化的青训体系,缺乏适宜的青训土壤,一直是中国足球青训的发展痛点之一。其中,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足球青训教案和工具,是青训行业的核心痛点之一。如何打造一套合适中国足球的青训工具,如何解放基层青训教练的训练压力,帮助真正热爱足球的教练从事青训事业,成为当下足球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成立于2020年底的「涨球」,定位于足球培训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从解决足球教练痛点切入,涨球平台希望以教练作为桥梁,渗透至其任职的青训机构和执教的青训球员群体,逐步实现业务全面辐射足球培训产业链,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涨球已经研发出国内唯一支持动画的免费教案工具,并打造出了包括足球教案库、青训知识专栏、线上网课等完善的足球青训内容生态,拥有近6万足球教练用户。同时在抖音、公众号、头条等自媒体平台获得了30多万足球教练与机构的关注。 涨球创始人李彬,是一位资深的球迷和青训人。从小接受专业足球训练的他,曾经一路发展到前中乙球队梯队队员。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限制,李彬和许多怀揣足球梦的青年一样,并没有走向职业,而是先进入了其他社会认可度更高的行业——互联网。在Google、人人网从事前端研发工作多年,李彬始终放不下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2018年,李彬在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设计了⼀套球员能力量化数据模型。通过自然语言识别(NLP),记录教练对每一位小球员每个动作的评价。例如一个射门训练动作,基于教练的“漂亮”、“一般般”等简单评价,在反复积累数据后量化出⼀位小球员的综合足球能力。这样的球员评价工具之前在中国从未出现过。 为了收集更多球员训练的数据来验证这套球员能力量化模型,也为了心中的热爱,李彬在2018年暑期辞职,从零创办了涨球青训营,并在半年的时间从最初的20名学员发展到60余名学员。在带队训练的半年里,李彬作为足球教练发现了很大的痛点:国内没有好用的教案工具、找不到可借鉴的训练教案。 随着学员数量逐渐增长,李彬需要根据球员的年龄和水平,设计针对性的训练教案,如果全部在纸上进行操作,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当时的市面上的教案⼯具使⽤起来也并不顺⼿。为此,李彬开始尝试在业余时间开发⾃⼰的⾜球教案⼯具。 2019年,李彬在参加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培训时,将自己的教案⼯具推荐给了同班教练,获得了广泛好评。在⼤家的呼吁下,李彬把工具放在网上供教练们⼀起使用。这些教练回到自己的俱乐部后,又把工具推荐给教练同事,⼤家也开始加李彬的微信反馈更多青训工作的痛点和需求。 随着教案工具的口碑传播,李彬收集到越来越多教练同行的痛点和需求。作为互联网人,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也许是⼀个行业数字化升级的机会。青训营最多可以帮助100名球员成长,但如果能将教案工具改造升级,也许可以帮助到全中国成千上万的青训教练和球员,让他们享受更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在这个信念下,李彬将自己的青训营转给朋友经营,2020年开始组建团队研发涨球青训平台,专注于为全国足球教练提供专业的教案工具和青训知识生态。 虽然有梦想,但梦想也需要收入来支撑。收入,直接取决于足球青训市场体量的大小。 有些人认为中国足球青训市场很大,因为对标欧美日韩的足球渗透率,乘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个市场前景要不可估量。 有些人认为中国足球青训市场很小,因为基层教练数量远远不足,城市内的足球场屈指可数,市场的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中国足球的潜在教练培训群体近90万人(含校园足球教师),每年可贡献的培训支出预算约20亿元。加上各地方足协、高校的政策推动,这部分预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好持续增长。根据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内将有青训机构、校园近6万所,面向B端的青训服务市场规模可达近百亿元。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0-14岁人口2.53亿,3年后将是足球培训的适龄人口,按照家庭足球培训消费的比例(18.3%),乘以人均500元的消费金额,这部分有超200亿元的市场。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中产群体数量逐渐增加,足球运动越来越受重视。同时,英超、西甲等五大联赛的影响力逐渐增长,专业化的足球青训行业将有更高的接受度,市场总体趋势向好。 创办一年多来,涨球已经打造了一系列的产品,上线和小程序,并快速发展至行业头部水平: 一、用户:5万多注册用户中包括3000余付费用户。用户画像方面,最核心的足球教练大概占60%-70%,其余用户包括体育专业大学生、小球员的家长以及足球爱好者等。按照足球教练的付费转化率计算,教练用户的付费转化率大概在10%左右,VIP用户的内容复购率在75%以上。 二、活跃度:涨球平台目前平均单日的独立访客数量(UV)可以达到2000+,页面访问量(PV)可以达到17000+,相当于每位用户平均每日阅读8-9页内容,用户黏性较高,说明内容质量不错。 三、内容生态:平台UGC教案内容已累计7万篇,并以6000篇/月的速度持续增长。平台还开设了40+包含系统知识的专栏,其中60%以上为用户创建,作者不乏来自中超顶级俱乐部的教练。另外,涨球还与西班牙知名足球培训机构合作推出了足球教练线上网课,方便本土教练学习欧洲先进的足球理念。目前的内容生态已经让涨球成为全国足球青训知识最丰富的平台。 四、自媒体矩阵:涨球目前拥有抖音、公众号、头条等自媒体矩阵,全网粉丝达35万+,包括22万抖音粉丝与7万公众号粉丝,并以每月2-4万的速度快速增长。足球小将创始人董路,以及很多从事青训工作的前国脚,都是涨球的粉丝。庞大的公域流量可以帮助涨球向其私域引流,打造品牌知名度。 涨球创始人李彬告诉36氪,涨球当前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VIP会员体系、知识付费、机构教案工具合作定制等。涨球当前并不从用户的UGC付费内容中抽成,而是全额给予内容创作者,吸引更多的教练群体入驻。 李彬表示,涨球当前的核心业务还是开发教案工具,扩充教案库,通过SaaS服务解决B端青训机构标准化难、效率低的痛点。因此,吸引更多教练、获取更多反馈以改善产品才是当前的业务核心。付费和商业转化并不是近期的业务发展核心,所有的关注用户都是在没有投放、用户口碑传播下积累起来的,每个月也有数万元的营收。 李彬告诉36氪,涨球的业务发展规划,主要根据三个群体设计,也分为三个阶段: 一、聚拢教练群体:将优质的青训足球教练,拉拢倒涨球平台,形成优质的UGC内容库,是涨球平台第一阶段的目标。这一阶段涨球主要研发青训从业者最高频的使用工具,以及搭配更全面一些的内容生态,先把全国的足球教练资源聚集到涨球平台,也有了一定的流量基础。正是在这个阶段,很多教练用户所在的青训机构和地方足协主动联系涨球,提出非常多痛点和需求,希望涨球提供面向B端的服务。 二、对接机构校园:每个青训足球教练,背后都有任职的机构或校园。通过教练无缝对接到背后的青训机构、校园、各地方足协,拓展机构B端业务,相当于B2C2B模式。大量的B端机构缺乏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无论是赛事管理、教练培训、教案制作,这些涉及到信息化的平台,许多足球机构并没有能力去自费研发,只能外包给软件服务企业。由于缺乏对足球技战术和青训的理解,软件服务企业通常无法设计出满足机构需求的平台,缺乏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涨球希望在扩充教练资源后,完善面向机构的服务生态,面向机构打造相应的平台,例如教练的学习交流、出国培训,考证服务等等。这些需求当前都没有标准化平台能够满足。 三、打造To C应用:教练是青训行业最重要的一环,不仅衔接了B端机构校园,还对接了庞大的青少年足球群体和背后的家长。当涨球拥有大量优质的UGC教案后,许多业余足球爱好者、小球员、家长等群体,都希望通过涨球平台更深入地学习和提高球技。以健身产品keep为例,在keep出现以前,每个健身爱好者和潜在用户都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式,但缺乏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指导。keep出现并且流行后,为广大的基础用户群提供了标准的动作示范和训练周期指导,也形成了用户社区,让用户产生使用惯性。涨球希望在第三阶段打造一个类似keep的足球训练app,借助平台积累的教练和内容资源,让用户获得专业指导和系统化的训练方法,瞄准庞大的足球消费市场。 除此之外,涨球除了能从足球培训市场向足球爱好者渗透延伸,还可以扩展至其他球类培训(篮球、棒球、排球、手球等)市场,完善其他球类运动的教案工具。 李彬认为,涨球未来的核心产品还是app中,通过app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定制化服务。当前的自媒体矩阵,受限于页面的设计可行性,无法做到完全定制,只能用优质内容聚拢流量和引流,为将来做准备。 在李彬看来,能聚拢教练资源,并不算是一个强大的壁垒。真正让涨球差别于其他竞品的,是优质的创作环境和内容生态。这些每天都在更新的UGC内容资源,让用户有持续关注的动力。这些体系化的内容,是涨球最大的竞争力。 目前,涨球仍在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运营、团队方面已经做好准备,等资金到位,就可以开始下一轮的工作。涨球计划首轮融资1000万元,融资后便可以快速拓展第二、第三阶段的市场。 大浪褪去,就是前行的时刻。在政策上,中国足球也在蓄势待发。2022年2月8日,随着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即将举办。2022年2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推动竞技体育突破性发展方面,浙江省将足球发展纳入政府考核内容。 本文由「刘年华」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必究。 作为腾讯科技公益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天籁行动是腾讯将科技创新成果从产业领域带到公益领域的一次尝试。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