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新形势下西北地区高校体育发展研究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13 7:43:5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在新形势下,西北地区高校体育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在遵循高校体育共性发展的前提下,西北地区高校要在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依托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大环境,做好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使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部分,建立地域特色体育联盟,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完善“体教结合”培养体育竞技人才路径。 近年来,青少年体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教育部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把体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明显突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关于高校体育,清华大学仇军教授在《21世纪大学体育的使命》一文中谈到:无论是从历史的视角,还是从现实的角度,21世纪的大学体育要真正进入大学发展的主流行列,赢得自身应有的地位,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支撑大学体育发展的理论体系、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等问题值得探索。如何做好这些,要辩证对待,科学实施。 关于西北地区高校体育的研究,体现在不同层面。张飞鹏等在《教学方式创新是加快西部高校体育科学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一文中谈到西部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在观念、师资、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这几方面改变。郭赤环等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中重点谈到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体育价值,从宏观上了介绍了民族体育成为体育课程的可能。邓彩兰等在《西部地区高校开设民族舞蹈课的可行性分析》中介绍了民族舞蹈发展现状和健身的可行分析以及概括性地谈到进入高校课堂的可能性。颜海波等在《西部地区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和杨鸣亮在《西部高校体育师资流失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中重点谈到西部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科研、工资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以及如何改变的问题。另外,通过查阅民族民间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关于西北地区民族民间体育的产生、发展过程,发现在以往不同时期,有的体育运动仍散落在民间没有被发掘整理,不被重视;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人员、标准方面有待提高;另外,对于西部高校的竞技体育论述不多,有的项目已经走在全国先进行列,但是缺乏系统的总结与论述,经验无法得到推广。 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加大对于高校体育外延和内涵的研究,拓展其中的人文价值和民族精神,汲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挖掘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身体因素和思想因素,细化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入到大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分析。对于西部高校的竞技体育,本文强调做好普及的同时要抓好提高,以竞技体育的精彩、激烈,以及给学校带来荣誉的鼓励下促进校园体育的开展和普及,使体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分析根据西部独特的地域特征,开展相关的竞技体育项目,如长跑类项目等;分析落后地区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成功经验,进而探讨“体教结合”之路及高校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人才基地的必然趋势。 以西北地区群众性体育活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高校的群众体育以及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大学校园体育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实证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走访座谈法、逻辑分析法。 阅读查阅相关的专著、文献资料,通过国家期刊网了解国内外对于高校体育发展历史与现实动态。官方的文献资料采集整理和民间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相结合,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 深入不同地区、了解不同民族,掌握不同民族民间体育的第一手材料。对于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运动,通过音像资料等形式予以采集整理,并进行论证。 走访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以“丝绸之路”沿线高校为重点,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形式,了解西北高校体育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性因素。在大发展的形势下,探寻西北高校体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把获取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在科学论证探讨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最终获取预期的研究成果。 广袤的西北地区有30余个民族聚居,他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融合与交流,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第一,围绕以各种动物的活动为主的项目,如以马、牛、骆驼为主的马球、赛牦牛、马术、射击、马上射箭等项目,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许多项目仍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第二是以展现人体自身的力量、耐力以及技能的项目,如摔跤、武术、拔河、跋距等;第三,社会生活中表现男女平等、以体育为媒介追求爱情的竞赛项目,如“射背”“男女秋千”等项目。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西北地域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景色优美,各种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地貌相互交错,组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展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如河西走廊,其位于丝绸之路中段,南侧的祁连山脉全长近千公里,山上终年积雪,是登山、探险和科考的理想去处。嘉峪关滑翔基地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优势,强烈的热力气流、波浪气流和动力气流,是目前世界三大理想滑翔基地之一。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附近的鸣沙山上,有松软的细沙、适宜的阳光与季风条件,是开展沙滩排球运动的良好场所。 西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重大节日,我们熟知的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木榔节”“跑马节”、苗族“龙舟节”“赶秋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的“瑞节”等。每逢这些重大节日来临,不同民族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增加节日的隆重、欢乐、庄严气氛,由此,各项的传统体育活动年年岁岁、代代相承发展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断开创崭新局面。竞技体育领域不断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取得重大突破,特别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全社会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热情与日高涨,广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空闲时间不断增多,建立科学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体育健身日益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在全社会展开。 社会对于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体育活动的形式也逐渐从自发的、无意识的、零散的状态向自觉自愿、有组织的规模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从基层民间为主逐渐向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极具民族民间特色的体育项目获得了国家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久地传承下去,避免了特色民间体育项目的丢失。在此过程中,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8年制定的全民健身条例,以及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的体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其中都涵盖了对于民族特色体育的保护与支持发展。 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赛事,对于城市品牌提升尤其是对于西部城市品牌提升有重要的影响效应。其鲜明特色体现在地域、文化等方面,赛事文化与独特地域文化结合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推动城市功能的发展完善,促进城市经济,尤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社会软环境。近年来,西北地区陆续举办了全国性乃至世界级的大型赛事,赛事举办与城市品牌得到互动发展,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其中,“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获得“金牌赛事”荣誉称号,堪称成功范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既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也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因此,面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只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教材改造,则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体育课堂,且该内容进体育课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材与中小学同质化问题,做到校本教材的多元化和乡土化,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内容充实高校体育。 第一,掌握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入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促使具备条件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到大学体育课堂。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推广民族体育项目,对相关民族特色体育项目进行考察、论证,具备条件的可以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对于不具备条件、发展不够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暂时不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可以采用课堂之外的多种形式推广,培养参与民族体育的兴趣,如课外活动、俱乐部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熟悉。在这方面,兰州大学做得较好,2004年,兰州大学把藏族锅庄舞纳入教学内容,走进大学课堂。 第二,体育院校和社会组织要承担起培养民族体育项目师资的任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应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培训专门人才,保证民族民间体育有良好发展的人才优势。首先,在体育院校中开设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进行专门人才的师资培养。其次,吸收优秀民族民间体育艺人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到街道、社区,辅导帮助大众学习。最后,成立民族民间体育组织,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培养传承接班人。 2.根据西北地区多样化特点,建立具有不同民族体育项目特色的高校联盟,形成规模化 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批准,我国已成立了足球、篮球、排球等7个单项联盟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等两个综合联盟。联盟的成立将从机制、体制上保障“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贯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 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指出,高校体育联盟将引领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制订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建设富有成效、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培养机构标准,编写高水平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同时加强专业建设和评估体系建设,增进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经验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国家在不同区域内分别设置了众多高校,对于在同一区域内的高校,在发展高校的体育过程中,应该考虑区域民族体育的相同和相似性,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民族体育项目特色的高校联盟。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合理设置教材、安排课程,在完善高校体育多元化的同时,做大做强特色民族体育。 3.普及与提高学校体育,畅通“阳光体育”与竞技体育相融合,完善体教融合路径 第一,校园“阳光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培养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现实要求,素质教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学校体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各种相关政策、法规和条例陆续出台。 其次,学校体育已被众多家庭认可,家长希望孩子在健康、阳光的环境中成长,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能够拥有强健体魄,掌握一定数量的运动技能。 最后,广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涨,这既显示了个人的良好态度,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主客观结合的科学行为。 首先,对于西部高校的竞技体育,强调做好普及的同时要抓好提高,以竞技体育的精彩激烈、给学校带来荣誉的刺激下促进校园体育的开展和普及,使体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 其次,完善“体教融合”模式,推广高水平运动队成功经验,消除不利于竞技人才培养的政策性因素,大力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使大学成为向俱乐部和国家队输送人才的基地。 在新形势下,西北地区高校体育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在遵循高校体育共性发展的前提下,西北地区高校要在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依托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大环境,在做好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方面,使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部分,并通过建立地域特色体育联盟,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完善“体教结合”培养体育竞技人才路径。 [1]殷飞,王丽华.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12):68. [2]张飞鹏等.教学方式创新是加快西部高校体育科学发展的核心推动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6(10):10—11. [3]郭赤环等,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128. [5]邓彩兰等.西部地区高校开设民族舞蹈课的可行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1):75. [6]刘萍等.丝绸之路体育的特色及千年不衰的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3(2):36. [7]张鲲等.构建“新丝绸之路体育娱乐带”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5):41. [8]颜海波等.西部地区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09(4):102. [9]杨鸣亮.西部高校体育师资流失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J].体育科技,2013(6):113. [10]毕研洁,乔德平.西北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1):49. [11]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3):65. [12]黄优强.特色体育赛事对西部城市品牌提升的凸显效应—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3(3). [13]黄优强.藏族锅庄舞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1). [14]黄优强,周武.对中国男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4). [15]李小伟.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吹响“集结号”[EB/OL].http: 黄优强,1973年8月生,男,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