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华网重庆频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5 21:49:3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刚考进大学的秦芙蓉、冉玉凤、谭召瑜、马诗彤与小队员一起上训练课。

  刚刚考进大学的秦芙蓉、冉玉凤、谭召瑜、马诗彤与小队员一起合影留念。

  9月1日清晨5点48分,重庆火车北站,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老校长孙晓鸣搭乘第一班列车赶回学校参加开学典礼。

  几乎同时,三河镇小学原副校长秦大华正驾车送学生冉玉凤到石柱火车站,前往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报到。

  早在2012年,孙晓鸣担任三河镇小学校长伊始,就牵头组建学校第一支女子足球队,冉玉凤就是其中的队员。

  “都出息啰!”10余年,这支女子足球队累计有200余名队员,其中70余名优秀队员被选送到重庆主城学校深造,首批20名球员中有19人考上了大学。尽管已经退休,孙校长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听说有队员回母校,我得赶回去看看。”

  开学典礼结束,孙校长向记者讲述起这群孩子走出大山的故事。

  2012年,孙校长调任三河镇小学不久,就提出组建女子足球队。

  “踢球?影不影响读书哦?”那时,不但孩子们对足球一无所知,教师、家长都不理解这个提议。没有场地、没有教练,甚至一支真正的足球都没有:“踢得赢城里那些学生?”

  孙校长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曾上过12年体育课,还赴成都体育学院函授学习了3年,接触过足球。他分析,篮球、排球既有场地限制,更有身高要求,小学生人矮力气小,投篮、扣球很吃力。足球,既可以一个团队在场地练,也可以一人放学后在家里空坝踢。特别是女足,在农村学校更是短板,但相比城里娃,农村娃吃苦耐劳,不怕晒。

  “从薄弱环节做起,兴许能闯出一条路来。”当时女生马庆林在全县跑步排名前列。为打消大家顾虑,孙校长特地将她送出去接受足球集训,有意安排进县女生足球队到主城参加比赛。很快,马庆林表现出色被位于大渡口区的重庆市37中特招进校。孙校长借榜样的例子告诉大家:“踢足球不但能去重庆主城读书,将来还可能考上大学。”

  石柱地处渝东南高山地区,条件艰苦,师资缺乏,山里娃很难靠文化成绩拼进大城市,许多孩子初中毕业或高中期间就辍学打工了。

  马庆林的例子让老师、家长们看到了希望。2013年,三河小学组建第一支女子足球队,来自四五年级的20名队员,18人是留守儿童。孙校长因此又把她们叫做留守女足队。

  没有场地,就把水泥地当足球场。没有专业教练,孙校长得知县体育局有两位年轻大学生毕业会踢足球,就请他们每天下班后到学校培训两小时,同时又协调邻近的回龙中学体育老师抽空来指导,最后还倒逼学校体育教师边学边教。

  每年暑假,孙校长就动员教师请擅长足球的朋友、同学、亲戚等到石柱避暑,学校免费提供住宿、伙食,唯一条件就是指导孩子们踢球。后来,前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徐媛、中国体育解说员冉雄飞等,都被请到三河镇小学指导过这支留守女足队。

  “条件是真苦,但大家都特别珍惜练球机会。”秦芙蓉是留守女足队第一批队员,今年考上了国家“双一流”大学东华大学。开学典礼上,她向学弟学妹分享,当时用的是胶球,水泥地摔下去就是一道伤痕;为不耽误学习,大家选择放学后或周末训练,风雨无阻;颠球、控球、熟悉球性,动不动就练几个小时。“哪个不是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伤了、哭了,抹干眼泪咬牙继续练!”

  大约一年后,孙校长四处奔走,终于申请到一块人造草坪球场,留守女足队才真正看到了足球场的样子。

  走进三河镇小学,校门处一个硕大的足球格外引人注目,墙上镌刻着“踢出智慧 踢出精彩 踢出未来”12个大字,球场边的冠军奖杯雕塑记录着留守女足队10年来的荣誉。

  “最难忘的还是2015年校园足球联赛市级总决赛。”秦大华当时主抓留守女足队。他回忆,队员们都很紧张,甚至上半场还剩下2分钟时,队员不慎打进一个乌龙球。秦大华缓了一口气说:“还好下半场队员们发挥体能优势,在最后10分钟连续进球,以5比2战胜对方,夺得全市总冠军!”

  留守女足队成了赛场“黑马”,但也面临小学毕业。如果没有更好的去处,她们只能在当地上普通中学,然后毕业找工作。

  当时国家提倡发展校园足球,主城很多优质中学都有发展校园足球计划,夺冠后的留守女足队正是那些学校紧缺的生源。孙校长带着同事主动上门推荐,这些黑瘦的小女孩很快成了“香饽饽”。

  “为孩子打通进城路,我们还设置了几个条件。”秦大华介绍,一是录用学校既要有初中,还要有高中,以便队员深造考大学;二是录用学校教练需到三河镇小学现场培训队员,评估学校实力;三是最好成建制录用5名队员,山里娃进城后好互相照顾。“后来,我们还让六年级队员到主城小学借读,让她们提前融入大城市,尽快熟悉新环境。”

  经过各方努力,三河镇小学相继与西南大学附中、巴南中学、重庆市37中等中学达成协议,由对方挑选合适的足球苗子,直接进入学校就读。每年三河镇小学输送10~15名女足人才到这些学校深造;与此同时,学校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每月组织各年龄段开展班级联赛。足球队员送走一批又新选一批,全校足球氛围越来越浓厚,足球已经融入孩子们的日常。

  到2017年,这支留守女足队先后拿下4个市级足球比赛冠军,全国一等奖一次,全国混合组冠军一次,2名队员入选全国最佳阵容,进入国家青少队人才库。同年,她们获得“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特别奖。

  队员们一茬茬替换,孙校长也于2018年卸任。接替他的代德华校长坚持打造三河女足品牌,同年6月举办以学校命名的“三河杯女子足球邀请赛”,邀请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共21所学校的女足球队参赛。

  马纳多纳足球俱乐部外教进校园培训,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和中国铁建地产“雏鹰计划”捐赠,当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各方资源汇集,三河镇小学有了风雨球场,建起了足球荣誉室,足球训练条件逐步得以改善。

  10年来,这支感动重庆的留守女足队先后向上级学校输送足球人才70余名,在市级以上赛事中夺得26个冠亚军,3名队员入选校园足球国家队,获评“全国校园足球优秀特色学校”,被誉为“大山里的铿锵玫瑰”。

  进城,只是留守女足队员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在重庆主城,她们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拼劲儿,坚持读书、踢球“两条腿”跑路,陆续奔赴全国、走向世界。

  2018年,队员马庆林出访英国参加足球交流和访学活动。2019年,队员谭斯琪出访法国,担任女足世界杯护旗手。

  2022年,马庆林、李颖、马红等8名同学分别考进上海体育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大学等大学。现在马庆林已成为上海绿地申花队职业球员。2023年,张婕、马灵巧等11名同学,分别考进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大学。

  “首批20名队员19人考进大学。”孙校长与同事们如愿以偿。在他们看来,足球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但收获的不仅仅是大学。“她们也拥有了强健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独立自主的能力。”

  考入山东体育学院的刘丽萍,小时候骨瘦如柴,一场感冒可以病一个月,性格还特别内向,与别人说一句话要半天才能鼓足勇气。她说,自从加入足球队后,身体变结实了,很少生病,特别是在足球场多次经历失败、坚持、成功的淬炼后,人也变得自信开朗了。

  去年队员陈相伶考试失利,但家里实在没钱支持复读。最后,她选择了在家复习。

  “早上6点30分起床、7点30分早读、8点30分~10点30分自学英语、10点40分~12点30分自学数学、14点~16点自学政治和语文、17点~19点足球训练……”这是陈相伶每天的作息表。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迷茫过,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今年顺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回首这一年,陈相伶说:“足球既给了我拼搏的身体,更给了我永不言败的坚强毅力!”

  考入吉林体育学院的谭召瑜,爸爸妈妈体弱多病,爷爷奶奶靠微薄的社保金和种地、养牛供她和妹妹、弟弟读书。

  “家庭负担重,她文化成绩又不是很好,原打算让她读点书就去打工。”奶奶任兴秀说,没想到踢足球让谭召瑜读了初中、高中,现在还考上了大学。在姐姐的带动下,妹妹谭召钰也借助踢足球到了重庆主城学习。老人泪眼婆娑地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姐弟仨考到哪儿,我们就供到哪儿。”

  三河镇小学副校长刘开学称,谭召瑜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她让大家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并带动了一家人为梦想打拼:“可以说,足球改变了他们一家三代。”

  今年8月,马建伟接任三河镇小学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他表示,将继续传承、践行好“拼搏、团队、规则、自信、专注、坚韧、思辨、交际、审美、荣誉”的足球精神,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凭借足球走出大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