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的历史简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4/3 1:18:4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

  《水浒传》中,市井流氓高俅因为踢得一脚好球,被端王赵佶赏识,后赵佶当了皇帝后,高俅也因此平步青云,当上了太尉。《水浒传》中,高俅踢的这种球类运动叫“蹴鞠”。

  蹴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蹴”,就是踢的意思;“鞠”,为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在很多宋人笔记中,都有关于蹴鞠的介绍。高俅是蹴鞠的高手,《水浒传》中对此有精彩的描写,球就像粘在了高俅的身上,跟着高俅“满场飞”。

  关于蹴鞠的起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4000多年前的黄帝为了军事演练创造出来的。当时,黄帝打败蚩尤部落后就活捉了蚩尤,为了泄恨,他就把蚩尤的胃取出来,在里边塞满毛发制成了“鞠”。从那以后,军队一旦取得胜利,就会把敌人的胃取下来,做成球给士兵们玩,以鼓舞士气。关于这种说法,不免过于血腥和残酷,目前也没有证据能够支撑。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蹴鞠大约起源于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齐国都城临淄民间就已流行起娱乐性的蹴鞠游戏了,这在中国的史书《史记》《战国策》中都有记载。

  到了汉代,蹴鞠得到快速发展,这是中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不仅娱乐性蹴鞠得到继承,还出现了表演性和竞赛性蹴鞠。要问对汉朝的蹴鞠贡献最大的一个人是谁,那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当上皇帝后,他的父亲也跟着住到了长安。来到长安的刘太公十分怀念故乡的蹴鞠,刘邦为了让父亲高兴就在长安城内的空地上,照着故乡沛县丰邑建了座城,还把乡亲与蹴鞠一起搬了过来。从这个时候开始,蹴鞠受到了汉朝皇室贵族的追捧。长安不仅有了蹴鞠,还有了举行蹴鞠比赛的专门场所,称为“鞠域”。

  汉代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也是在这一时期,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蹴鞠除了有训练战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据《汉书》记载,西汉初期的青年英雄霍去病就是一个喜爱蹴鞠的将军。霍去病出身贫苦,少年时热衷于街上蹴鞠,练就了健壮的躯体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年后,霍去病出征匈奴,蹴鞠也是他行军路上的最大爱好,即使面临粮草有断绝的危险,他仍然率领兵士们在草原上筑起球门来进行蹴鞠。

  唐朝人把八块皮革缝制起来做成蹴鞠的外壳,这样形状上看上去就圆了很多,随后又将动物膀胱充气做成内胆,这样蹴鞠就变成了充气球。如此高水平的制球技术已经与近代足球的制法想当接近,因为内部装的是气体,所以球变得相当轻盈,很容易就能踢高,较接近圆形的球体也让踢球的人能更容易控球。

  当时不仅出现了蹴鞠组织,更有专门从事蹴鞠的艺人,规则、场地、设施等也更为完善。唐朝的皇帝中,铁杆球迷大有人在,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都爱看蹴鞠,唐文宗李昂甚至常常爬上“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之后的唐僖宗李儇还会亲自加入足球队,冲锋在前。据说,唐僖宗曾放话,如果办个大唐足球大满贯比赛,自己准拿第一名。唐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昭宗李晔被判将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生死不弃的,是一班恶少出身的“国家足球队员”,足见昭宗对蹴鞠的喜爱和与队员的深厚感情。

  不仅是皇帝,很多唐朝诗人也是蹴鞠的“粉丝”,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韦应物、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他们用文采飞扬的诗句,描写出蹴鞠的魅力,更表达了唐朝人对蹴鞠运动的热爱。

  宋朝时期,民间艺人在蹴鞠中增添了很多花式踢法,成为大型宴会的表演节目。表演之外,蹴鞠还被用于对抗比赛,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蹴鞠团队——齐云社,以及权威赛事——山岳正赛,类似于今天的俱乐部比赛。

  蹴鞠不论在宋代民间还是宫廷都极为流行,这些“球迷”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的三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徽宗赵佶。当时,蹴鞠还被用于军中练兵。赵匡胤和赵光义原本都是军人出身,喜欢运动,工作之余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就是踢球。赵匡胤做了皇帝后,还带着赵光义和赵普、石守信等几个人一起踢球,《宋太祖蹴鞠图》画的就是他们踢球的情景。

  与赵匡胤和赵光义不同,“球迷”赵佶不仅喜欢亲自踢球,还特别爱看球赛。为此,他在宫里专门成立了一支蹴鞠队。《水浒传》中高俅也是因球技高超而获宠,可见赵佶对蹴鞠的痴迷程度,也算是玩物丧志的典型了。最终,北宋王朝就在赵佶的玩乐中灭亡了。

  然而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确下令禁止将领、士卒蹴鞠玩乐,皇宫聚会的时候也禁止蹴鞠表演,卫所(明代军事机构)里就有小军官曾因蹴鞠被卸了右脚,并且全家被发配云南。朱元璋的禁令,可称中国蹴鞠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点。但蹴鞠仍在民间广泛流行,明朝初期的《蹴鞠图谱》有45个圆社锦语,所谓“圆社锦语”类似于专业团队的口号,到了明朝中后期,就增加了80多个。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另一本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有唐僧偷窥三个蜘蛛精蹴鞠的情节;而《金瓶梅》里,描写最多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西门庆领着男男女女们蹴鞠。

  清朝统治者同样对蹴鞠不感兴趣,顺治、乾隆都发布过禁止蹴鞠的命令,清朝史料中关于蹴鞠的记载也很少。只知道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成书于当时的《聊斋志异》里,也有老翁因擅长蹴鞠免死的鬼故事。到了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就开始慢慢被取代,并渐渐没落 。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蹴鞠与现代足球的比赛方式是很不一样的。但了解后会发现,中国蹴鞠的玩法其实并不难,共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而区分方法也很简单,主要是看球门:双球门的为“直接对抗”,单球门的为“间接对抗”,没有球门的被称为“白打”。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或16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球入对方球门多者胜。“直接对抗”也是汉代蹴鞠的主要方式,被用于军事练兵。

  “间接对抗”的蹴鞠,球门放在场地中间,双方没有身体接触和激烈的对抗,隔球门而战,更像是一种表演赛。单球门的“间接对抗”是唐宋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比赛时,球门中间有一个两尺多高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鞠球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也最为广泛。相较于“直接对抗”和“间接对抗”,“白打”更像是蹴鞠的花样技巧赛,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神奇的名字。

  从汉唐时期,蹴鞠开始传到西亚、日本和朝鲜,后来又远播埃及、希腊、罗马、法国和英国等地,并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的足球。当然,这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许多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可不一定这么认为。但无论如何,蹴鞠这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对当今的足球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世界上对足球的起源地众说纷纭,但这些争论最终于被国际足联一锤定音。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约瑟夫·布拉特(Joseph S. Blatter)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并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不仅是你们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所有喜欢足球、喜欢世界杯的人的自豪”。随后,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也在由中国足协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世界足球发源地,并向其颁发足球起源地纪念杯和证书。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足球的发源地临淄,蹴鞠运动和蹴鞠文化正在慢慢复兴。临淄一直在认真研究和挖掘蹴鞠历史和文化,让蹴鞠充分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不仅建设了宣传蹴鞠文化的足球博物馆、蹴鞠公园,临淄蹴鞠小镇也应运而生。

  不仅如此,为了让蹴鞠文化更好传承和“走出去”,在各方的努力下,蹴鞠已经“踢”进了临淄区乃至山东多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每年临淄的重大节庆活动中,也会举行仿古时蹴鞠的活动和比赛,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蹴鞠。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在这面镜子里会看到不同的景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