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采访世界杯。与广袤的俄罗斯大地相比,在“袖珍国”卡塔尔举办的世界杯,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无论哪一次,记者都能感受到足球深深的魅力和这个“精灵”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力。
来不及回味,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精彩的表演似乎还近在眼前,关于梅西能否圆梦的讨论还犹言在耳,这四年一度的盛会就已经落下帷幕。29天,32强,64场比赛,起初不被看好的东道主卡塔尔给世人呈现了一次精彩的足球盛宴。
从小学开始着迷于足球,到工作后进入体育记者的行当,我与足球结缘了已经有20余年,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项运动在时代洪流中所发生的变化。
打乒乓球需要球桌,打篮球需要球筐,但足球可以说是最简单的球类运动,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动作,没有难懂的规则限制,也不必昂贵的装备,只需一只皮球,会与不会的人,都可以踢上两脚,这也是足球造就了大量群众基础的原因之一。
可近十年,随着资本的涌入,足球变得愈发商业化,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足球似乎变得不再纯粹。与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球员们就像是一部部没有个性的机器,在密集的赛程中不断重复相同的劳动,同时,也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可比赛越来越多,对人们的吸引力却在下降。加上短视频等流媒体的兴起,很多人更愿意在手机上刷视频耗上许久,也不愿意拿出90分钟在深夜聚精会神地看一场比赛。当我担心足球不会像过往一样受到欢迎时,卡塔尔世界杯的举办“端正”了我的认知——足球依然是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世界第一运动。
我所居住的多哈公寓,门外有一大片空地。清晨,总能听见窗外孩子们踢球的呼喊声,他们用砖头摆个球门,有时甚至连球门都省了,照样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走在街头巷尾,除了各种世界杯的装饰,世界各地球迷所穿着的球衣——无论正版与否,都像是流动的彩绘,点缀着多哈的街头。多哈的酒店鳞次栉比,但对于世界杯的球迷体量,显然还无法满足要求,住不上和住不起的大有人在。即便如此,不妨碍有很多人愿意在价格同样不菲的帐篷里窝上几十天,甚至是露宿街头,去感受这四年一次的炽热。
在微信里,在微博中,世界杯永远是最热的话题。会与不会的,懂与不懂的,真球迷也好,伪球迷也罢,都会发几张图片,再配上几段煽情的文字,侃侃而谈,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不与这个时代脱节。
球场内的氛围更不必多说。据国际足联的统计,平均每场到场人数已经超过了5.2万,高于俄罗斯世界杯时的4.7万。球迷们的歌声和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张力,即便是我这个见过不少足球大场面的记者,也会触及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说阿根廷球迷人数最多,那么摩洛哥球迷一定是最震撼的。凡是有摩洛哥队的比赛,基本上就会是他们的主场。每当采访摩洛哥队的比赛,我也会感觉到一丝头疼,因为他们的球迷实在是太疯狂了。90分钟的比赛,不是他们的欢呼声,就是他们为对手送上的漫天嘘声,震耳欲聋。几次比赛,摩洛哥队队员都在场边向球迷行跪拜礼,让人动容。很多球迷都熟悉的一句解说词“摩洛哥的足球很纯粹”,并非是一句玩笑话。
对此,我想说的是如果有条件,有时间,有闲钱,好的足球比赛,还是得看现场。
对于我的工作来说,世界杯永远不愁没有新闻。其实采访世界杯和其他大型比赛,最精彩的新闻往往源自场外,而非比赛本身。如果只是关注于场内,就没必要大费周折来到卡塔尔,坐在电视机前即可。我所追求的是让我写的稿子,可以值得一张采访证。
比如在英格兰队6比2大胜伊朗队的比赛中,英格兰队球星格拉利什做了一个张开双臂摆动的庆祝动作,其实他是在向一名脑瘫小球迷兑现承诺。很多人惊叹巴西前锋理查利森精湛的脚下技巧,但有多少人挖掘过他成名背后的故事?球迷们所住的“廉价”帐篷、一幅壁画,甚至是商场里一件打折的球衣,都是记者眼中值得写上一笔的新闻素材。
在媒体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记者在卡塔尔看到了许多依然热爱足球、热爱新闻行业的记者在这里相聚,我感到十分欣慰。在这里举办世界杯,记者无需在各个城市间来回奔波,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几场比赛,就这一点来说,无疑非常友好。
世界杯是一项全球瞩目的赛事,报道强度也有别于其他。为了照顾全球尤其是欧洲球迷的观赛时间,本次世界杯的多场比赛被安排在当地晚上10点举行,比赛结束时已接近深夜。球迷可以唱着歌即刻回家,记者还要参加赛后新闻发布会,写完稿件回到家时已是凌晨,我就多次直到早晨5点才入睡。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有三名世界杯记者与世长辞,令人心痛,这也引发了外界对媒体行业生存状况的再次讨论。在多个球场内,都为三名记者设置了纪念台。许多同行在纪念簿上留言,愿逝者安息。
希望我们能继续怀着这份对于足球、对于新闻的执着,在2026世界杯上再次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