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足球叫做“蹴鞠”,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国人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非常喜爱这项运动,齐国都城临淄就经常举办蹴鞠比赛,连国际足联都承认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埃及、希腊和法国,最后被英国人学去,成为现代足球的起源地。
汉代的项处应该是史上最早的一位球星了,此人对蹴鞠极为痴迷,水平也很高,有一次在比赛中受了伤,可能伤势比较严重,医生都告诫他百日内不得再次上场比赛。但项处踢球的瘾极大,哪里忍受得了百日不踢球,伤势稍有好转,便不顾劝告上场踢球,结果由于运动量太大,旧伤复发,不幸猝死在场上。
西汉的长安城中有多处足球场,名叫“鞠城”。我们根据东汉李尤的《蹴鞠铭》中可以看到,鞠城是个圆形场地,四周建有围墙。比赛场地长六丈,宽二丈,旁边立着刻有比赛规则的石碑。球场经过夯实过,十分平整。
汉代成书的《蹴鞠二十五篇》是我国最早的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可惜这部书后来失传了,我们也失去了详细了解汉代蹴鞠的第一手资料。
到了唐宋,蹴鞠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开始用猪尿泡内塞入动物皮毛,然后“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皮制圆球。还有一种制作方法是将八片尖形的动物皮缝成圆形的球,里面同样填塞皮毛,使球可圆更轻,能踢得更高更远。
唐宋时的球门和现在不一样,现代的球门高只有两米多,唐代的球门高达三丈,是在两根长竿上挂上球网,比赛时双方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球踢入网中次数多者为胜。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也有女子足球,她们和男子比赛不同,场地中央没有球门,比方双方不发生身体接触,也不比赛进球我少,是以踢球的花式来定胜负。严格意义上来说,唐代女子足球更接近于今天的踢毽子。
从唐宋开始,民间出现了以踢球表演为生的艺人和行会。特别是北宋之后,民间社日集会更加普遍,各大城市都有民间球手组成的“打球社”利用集会进行表演,既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球员们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都城纪胜》中就有社日蹴鞠表演的记载。这些蹴鞠打球社是由志趣相投者自发组织产生的,内部有着一定的规则,对参予者的人品、球技以及分红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蹴鞠社团,在组织形式、人事组成、工作考核等环节都比较完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规社团。
宋代的蹴鞠社团很多,有“风流社”、“白衣社”、“揽彩社”等等,其中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圆社”。
圆社是宋代出现较早的一个蹴鞠社团,也是宋代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蹴鞠社团。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年间。
根据《宋史》记载,每年的三大节,皇帝都要在皇宫举行盛大宴会,邀请文武百官和勋贵参加。在这种盛大场合,会进行蹴鞠表演。如太平粉国五年的一次宴会上,宋太宗邀请了亲王、大臣以及来朝贡的各国使节,在大明殿举行宴会,之后观看蹴鞠比赛。在这次宴会上,有蹴鞠艺人六十名由乾元门进宫,就在皇宫广场上进行比赛,观看比赛的贵族和大臣们有数百人。为了之后表演的方便,参加此次比赛的蹴鞠艺人便结成社团,这些艺人逐渐成为职业蹴鞠人,这就是“圆社”的起源。
北宋的民间文化非常繁荣,一些较大的城市中都有专供艺人表演的场所,称为“瓦舍”。瓦舍中按表演性质又分成一个个小型区域,称为“勾栏”或者“棚”,有唱戏的戏棚,有杂技表演的杂耍棚,也有蹴鞠表演的球棚。
随着蹴鞠行业的发展,从业者也越来越多,行业内逐渐形成一个个社团组织。大约在北宋哲宗时期,“圆社”正式成立。做为当时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社团,圆社带头制定了行业规则,包括固定上场比赛人数、制定球场十不准、规范了场地面积、制定各种战术等等。另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授也由圆社牵头,规定了拜师礼仪和学艺规矩以及传艺的步骤。
球员结社抱团一方面是便于交流,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球员的权益。之前蹴鞠球手没有组织,表演和比赛的机会不多,偶尔参加达官贵人组织的表演,微薄的收入还会被中间人各种盘剥;一旦比赛中受伤或者发生意外,也没有人代为维权。而球社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保障了球员的合法权益,所以当时稍有名气的选手都纷纷加入圆社,圆社成为北宋后期最大的一家蹴鞠俱乐部。
对于一些技术高超的球星,圆社也是不遗余力的拉笼。据《梦梁录》记载,圆社中的著名球星有范老儿、黄如意、张明、蔡润等人,其中范老儿、黄如意是草根出身,而张明、蔡润是富家子弟,因为对蹴鞠的热爱,练就了一身高超的球技,被圆社礼聘加入。这说明在当时,蹴鞠在达官贵人家庭也很流行,他们家的子弟因为经济实力雄厚,可以为蹴鞠社团提供资金和人脉上的支持,成为蹴鞠社团的一分子甚至是领导者。比如蔡润就是权臣蔡京的本家侄子,是圆社的领导成员之一。
因为上层集团喜爱蹴鞠这项运动,也有一些蹴鞠选手因此得到上层集团的赏识而完成人生逆袭的。北宋著名的奸臣高俅据说就是蹴鞠高手,他就是因为球技被宋徽宗赏识,从一个市井无赖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太尉的。
圆社的球员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表演的,一种是实战的。表演型的球员称为“白打”,注重观赏性,以踢球的花样和动作难度取胜。表演时不设球门,用带子围出一块较小的场地,有一人表演的“井轮”,二人表演的“打二”,三人表演的“转枝”,八人表演的“八仙过海”等等。表演时,选手身着艳丽服装,在音乐伴奏下将球踢向空中,用各种脚法使球不落地,花式百出,极具观赏性。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他们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部位,完成一套花式踢法,让观众特别是一些女观众,更是大声呼喊场上偶像姓名,如痴如狂,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
圆社的正式比赛更是受到无数人的追捧,达到一票难求的地步。由于圆社的球员多是经过系统培训的,他们能用头、背、胸、肩、腿、脚甚至屁股等身体上任何部位玩球,顶尖高手可以在几个人的围剿下“球终日不坠”,又或者能在人缝中带球衔枚疾走,球在他的身前上下翻飞,球员举重若轻,表现得自信从容,他们的比赛几乎不败,毫无疑义是当时天下第一足球豪门俱乐部。
在社团内部,由于每个人球技的差距,踢球者的地位也相差很大。北宋末年蹴鞠中出现了位置的区分,其中的“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前锋,“球头”相当于现在的中场队员,“茶头”相当于后卫,根据当时规则,只有“校尉”才能射门,而只有射门入网的球员才能更容易被人记住和追捧,这也使得球队人人都想当“校尉”,无人愿意当“球头”和“茶头”。我们知道一支球队是一个整体,人人当前锋,没有中场和后卫是不可能的,球队需要“红花”,更需要陪衬的“绿叶”,没有绿叶的球队是不可能长久的。这也是后来蹴鞠运动衰落的一个原因。
“圆社”的球员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出身、家庭条件都不一样,有以踢球为生的职业球员,也有玩票的贵族子弟。大家踢球的目的不一样,在场上的心不齐,人人都想露脸出风头,获得更大名声或者利益,使得最后大家相互之间都不传球,社团脱离了原来的初衷,消亡也是时间问题了。
北宋末年,社会动荡,金兵入侵,安定富裕的社会环境被打破。特别是北宋灭亡时,大量贵族被金兵所杀,剩下的也纷纷南逃,老百姓流离失所,作为娱乐的蹴鞠运动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我们应该知道,在上千年前,我们中国就曾经出现过历史上最早的足球运动和足球俱乐部,“圆社”是当时世界上第一豪门俱乐部,地位远超现在的皇马、利物浦等国外俱乐部。中国的蹴鞠在世界足球的发展史上,是留过浓墨重彩的痕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