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配送全部搞错了,公司差点被迫关闭,怎么办?库存量太大,几乎没有办法管理,怎么办?订单太多,人手根本不够用,怎么办?这些问题,何兴桃创业不久就全部遇到了:25岁时,他创办的网店月销售额就已接近10万元,这让他的5人小团队感到难以应付。“按惯例,一个电商平台就要一个小团队,但对我们来说,这样运营成本太高了。”何兴桃没有选择电商平台提供的管理软件,而是用两年时间自己研发出一个名叫“小管家”的云商管理平台,使订单出错率下降到低于1%。现在他正考虑免费开放这个云商管理平台,让更多的电商企业拥有自己的“小管家”。
“还在读书时就已经饱经磨难了,所以那些困难很难打倒我。”2010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何兴桃说。
让何兴桃在校期间“饱经磨难”的,是重庆工商大学“自负盈亏”的创业课。很多学校的创业课,对学生来说最“过瘾”的大概是能“过把总裁瘾”了。什么项目决策啊投资决策啊,赚了没什么可高兴的,反正不过是“纸上富贵”;赔了也没有什么压力,课程结束一切归零。但这样“皆大欢喜”的创业课课堂,在重庆工商大学已经消失10多年了。在这所以商科为特色的高校,上创业课也要“自负盈亏”。
“这些年高校商科创业教育有成绩,但以往脱离风险环境培养创业能力的做法,客观上导致有些学生因为缺乏风险意识而盲目创业,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创业。”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教授说。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走得远”?重庆工商大学为创业实践教育创设了“虚拟风险适度风险完全风险”分层递进的创业风险情境,通过情景式教育开展“仿真实验经营实践市场化实战”创业实践训练,着力培养和激活大学生以创业谋划设计、创业决策执行、创业风险驾驭等为核心的商科创业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实现创业课从“零风险”到“有风险”的转变。
学校探索构建了“基于风险”的商科创业实践教育“1434”模式,通过“职能融合、专业创业融合、产教融合、线上线下融合”,预设“学校出资或社会资本+学生经营”的适度风险情境,创设公司法人、模拟法人、校企合作公司分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开展“专业+项目”经营实践,将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训深度融合,将创业课堂变成“创业现场”,让在校大学生逐步感受到“适度风险”。这些实践平台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适度风险”虽然不至于血本无归,但赔了就赔了,赚了就赚了,再也不能“一笑了之”了。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向市场化创业的实战现场。重庆工商大学预设“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股份式+公司化”的完全风险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出资+学生出资+社会资本”“集团+项目”“投资人+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化创业实战。参与的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包括决策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在内的完全风险。通过一场场真刀实枪的市场化创业,让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感受到什么叫“商场如战场”,逐步提升风险驾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创业综合能力。
怎样帮助学生实现多赚少赔或者最好能够“稳赚不赔”呢?重庆工商大学在实训基地“学创园”以“学校投资、学院管理、教师指导、学生经营”模式创办了22家“专业+项目”创业实训公司,每年大约接受500名学生参加创业实训,已成功孵化出12家小微企业。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专业性经营实体,以“校企合作投资、企业家领衔、学生主体经营”模式为学生创业实践引路。学校的创业实验项目“超市”里,有“提升创业力”“创业风险管控”等60多个创业实验项目,由学生根据自身创业实践的需要自主选修。已经开始创业或者有较强创业愿望的同学,还可以参加学校与实业界合办的“大学生创业与小微企业成长”实验班或者创业精英班。学校还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建了24个创业孵化基地,将全校创业教育资源全部整合为商科创业实践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创业教育的全校合力。
2013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的何庆功,已经将最初只有10多个座位的小店,经营成了重庆人心中中式甜品饮品的代表性品牌和重庆的旅游地标美食。“我们的创业,就是在校园里起步的。”何庆功说,大学期间他和同班同学周付勇等组成创业模拟团队,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创业实践和大赛。在创业实践课和创业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后,他们又在学校支持下组建创业实践公司,在指导老师帮助下进行创业实践。“创业是一条艰辛的路,很庆幸我在学校已经接受了磨炼。”何庆功说。
2007年探索构建商科创业实践教育新模式以来,重庆工商大学已实现商科专业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全覆盖。过去5年中,全校共培育出44个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孵化了600余项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创办了80家企业和工作室。商科专业学生获得“创青春”全国互联网专项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总冠军等近80项国家级奖、600余项省部级奖励。学校2012年以来出版的创业实验教材,已被全国50多所高校采用,其商科创业实践模式也已被20多所高校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