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一开头写下如此不堪的字眼,不是我不文明,也不是我在抽签之夜熬得脑子乱七八糟了,而是——莱比锡之夜确实给我们带来上述抓狂的感觉。抓狂,我到现在还在被这个新新词汇冲击。
很多人在说“阴谋”,没错,C组和E组是明目张胆的两个阴谋,我以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断定这个阴谋的具体存在,比如像我这样一个国际足球“二把刀”的人居然能够精准猜到“死亡之组”的构成甚至签位,这并不是说我足够聪明,而是证明FIFA足够胆大,我不过想象了一种极致糟糕的结果,设计了一条极致路线图以让东道主和FIFA“连襟”巴西能够冲进决赛——想不到命中了。
因为不这样的话,德国人可能连小组都出不了线,巴西人可能在八分之一决赛中被阿根廷克死。
C阴谋,E阴谋,阿迷很苍茫,荷迷很愤怒,意迷很悲苦,但没必要,世界杯从来都有“死亡之组”,只不过这次来得更为猛烈些。
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的意思是,当世界杯已如此商业如此政治如此需要吸引各路眼球时,时代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怀古年代那种小组赛如同世界杯预选赛延续,1/4决赛也充斥着鸡肋,直到半决赛、决赛才进入真正高潮的剧情逻辑不存在了,实际上从上届世界杯,世界杯从小组赛就直接进入高潮。法国被塞内加尔淘汰,阿根廷被瑞典淘汰,然后西班牙被韩国淘汰,意大利被韩国淘汰——“眼球政治”,眼球是一种经济,眼球也是一种政治。我觉得抽签让我们很抓狂,但世界杯需要的就是这种抓狂感——让世界杯从开幕第一天就开始抓住人心当然比先喝着茶剔着牙花等上十天半个月好,就像好莱坞影片已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树立的渐进演绎模式发展到《拯救大兵》那样的,一开始就打得天昏地暗血肉模糊。
从商业上,这对世界杯是一种好处,观看模式的改变让世界杯变得更不确定,更诡异,冠军只有一个,所以结果不是过去那么重要了,而重要的是过程,“死亡之组”的存在甚至刻意安排让世界杯延长而不是缩短。这是收视习惯的改变。
平静地接受“死亡之组”吧,如果不能平静,你也可以狂躁地去面对它,这本身就是世界杯存在的理由。
传统而保守的球迷喜欢在四分之一决赛也就是八强决战以后才看到“经典大战”,比如当年的法巴大战,比如阿德大战,这似乎更符合他们的乐趣,但现在的经典大战显然提前上演。没什么,经典的永远经典,只不过档期提前了。
所以,如果说阴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眼球阴谋,让精英球队早早上演残酷的经典PK,让东道主尽量活着,让冠军得主也不跌份。足球特别是FIFA统领下的世界杯越来越政治越来越商业了,而且我们不要装纯,因为没有政治就没有足球,没有商业就没有足球,这就像没有阴谋就没有爱情,没有爱情就没有遗产一样。
·英国警方正式传唤查尔斯 戴妃之死阴谋论难立足(12/12 10:03)
·英国警方正式传唤查尔斯 戴妃之死阴谋论难立足(12/12 10:03)
·查尔斯因戴妃之死被问讯 戴妃死于阴谋论难立足(12/12 00:32)
|